细菌性阴道炎通常与阴道菌群失衡、频繁冲洗阴道、性活动、激素变化以及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有关。具体病因需结合个体情况分析,若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阴道菌群失衡
正常情况下,乳酸杆菌可维持阴道弱酸性环境,抑制有害菌过度繁殖。当乳酸杆菌数量减少时,厌氧菌(如加德纳菌)、支原体等病原体大量增殖,导致阴道分泌物增多并伴有鱼腥味,此时需遵医嘱使用甲硝唑栓、克林霉素阴道乳膏或乳酸杆菌阴道胶囊等恢复菌群平衡。
2、频繁冲洗阴道
使用碱性洗液冲洗会破坏阴道自洁功能,使pH值升高至4.5以上。建议避免冲洗,出现瘙痒或异味时可选择pH3.8-4.5的专用护理液清洁外阴。
3、性活动影响
多个性伴侣或新性伴侣可能改变阴道微生态环境,性生活后碱性精液会暂时中和阴道酸性环境。建议使用避孕套防护,确诊后性伴侣无需常规治疗,但需暂停性生活直至痊愈。
4、激素水平波动
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阴道黏膜变薄、糖原减少,常见于月经前后、哺乳期或绝经期。可遵医嘱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同时配合甲硝唑片口服治疗。
5、免疫力降低
糖尿病、HIV感染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削弱局部防御能力。需控制基础疾病,配合阴道用替硝唑栓、苦参凝胶等药物治疗,治疗期间每日更换纯棉内裤并用沸水烫洗。
日常应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减少护垫使用频率。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分泌物暂时增多现象,若用药7天后仍存在灼痛感或出血,需复查排除混合感染。妊娠期患者需规范治疗以降低胎膜早破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