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心肺复苏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需根据其生理特点调整操作手法。主要区别体现在按压方式、通气方法及急救流程等方面,需特别注意力度和操作细节以避免损伤。
婴幼儿胸壁薄且脏器脆弱,实施胸外按压时需采用两指法或双手环抱法。对于1岁以下婴儿,施救者可用两指垂直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深度约4厘米;1-3岁幼儿可采用单手或双手掌根按压胸骨下半部,深度不超过5厘米。按压频率均为100-120次/分钟,需保持胸廓充分回弹。
开放气道时,婴幼儿头部后仰角度不宜超过中立位,采用“闻气位”避免气道过度弯曲。人工呼吸需覆盖口鼻进行,每次吹气时长1秒,观察胸廓起伏即可,避免过度通气导致气压伤。单人施救时按压通气比为30:2,双人施救可调整为15:2。
建议照料者参加专业急救培训,定期演练婴幼儿心肺复苏标准流程。操作时需确保环境安全,若患儿无意识且无正常呼吸,应立即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并开始复苏,同时注意保暖。施救过程中若出现明显胸骨骨折等异常情况,应在保证基本循环支持下尽快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