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艾灸治疗以及饮食调理等。根据个体体质和具体病症,中医师会辨证施治制定个性化方案。
1、中药调理
根据胃病的不同证型选择相应方剂。肝胃不和者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寒者常用黄芪建中汤,饮食积滞适用保和丸。中成药如香砂六君丸、气滞胃痛颗粒等也常用于改善胃胀、胃痛症状,需由医师根据舌脉辨证开具。
2、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调节胃肠功能。实证胃痛多取梁丘、公孙穴,虚证配合脾俞、胃俞穴。每周治疗2-3次,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引起的脘腹胀满效果显著。
3、推拿按摩
采用摩腹法顺时针揉按腹部,配合点按足三里、脾俞等穴位。每日早晚各做10分钟,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餐后饱胀等症状。
4、艾灸治疗
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病,选取中脘、神阙、关元等穴位进行隔姜灸。每次灸15-20分钟,能温阳散寒,缓解胃脘冷痛、泛吐清水等虚寒症状。
5、饮食调理
遵循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原则,避免辛辣油腻。脾胃虚弱者可食用山药小米粥,胃阴不足宜用石斛瘦肉汤,反酸者适量饮用苏打水。同时配合情志调节,保持情绪舒畅。
治疗期间需忌食生冷刺激食物,注意腹部保暖。若出现持续胃痛、黑便或体重减轻等情况应及时就诊,避免自行滥用偏方。建议在正规中医院接受系统治疗,通常每2周复诊调整方案,治疗周期根据病情可持续1-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