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患者通常需要定期检查,以便及时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具体检查频率和项目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原发病情况决定,医生会结合临床状况调整复查计划。
1、监测凝血功能
DIC患者凝血功能可能出现动态变化,需定期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这些检查可反映凝血因子消耗程度及微血栓形成情况,帮助评估是否出现新的出血或血栓倾向。若血小板持续下降或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可能提示病情进展。
2、评估原发病控制情况
DIC多继发于感染、恶性肿瘤、产科急症等基础疾病。需要定期进行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检查,恶性肿瘤患者需复查肿瘤标志物或影像学检查。产科相关DIC患者需监测子宫复旧情况及恶露变化,通过针对性检查确认原发病的控制效果。
3、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纤溶指标的变化,可判断抗凝治疗的合理性。肝素治疗期间需监测抗凝血酶Ⅲ活性,输注血液制品后需复查血红蛋白和凝血指标。对于使用重组人活化蛋白C等药物的患者,需通过实验室检查评估疗效和出血风险。
DIC属于危重病症,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随访。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新发瘀斑、血尿、意识改变等异常表现,需立即就医。维持出入量平衡、避免创伤性操作等日常护理同样重要,所有治疗调整均应在血液科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