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出血风险与凝血因子消耗、血小板减少及纤溶系统激活等因素密切相关。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DIC患者的出血风险可从轻度皮肤瘀斑发展至危及生命的内脏出血。
DIC的出血机制主要包括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过度消耗。在凝血系统异常激活过程中,大量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被消耗,导致机体无法正常止血。同时,血小板在微血栓形成过程中被大量消耗,进一步加剧出血倾向。实验室检查常显示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下降。纤溶系统的过度激活是另一关键因素,DIC后期纤溶酶大量生成会降解纤维蛋白,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这些物质具有抗凝作用,可抑制血小板功能,加重出血表现。
DIC患者的出血风险还与原发病密切相关。脓毒症引发的DIC因炎症因子风暴可加速凝血异常,恶性肿瘤相关DIC常表现为慢性过程,而产科急症如羊水栓塞导致的DIC往往起病急骤。据统计,急性DIC患者严重出血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颅内出血死亡率超过70%。临床上除皮肤黏膜出血外,还可能发生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及手术创面渗血不止等危急情况。
对于DIC患者,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治疗需在纠正原发病的基础上,根据凝血指标动态调整成分输血方案,如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时需输注血小板。高危患者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凝血功能,避免创伤性操作,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颅内出血。临床处理时应由血液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协作,及时调整抗凝与替代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