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哪些因素可能引发DIC?

汤多壮 血液内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能由严重感染、恶性肿瘤、产科并发症、重大创伤或手术等原因引发,需及时明确病因并治疗。

1.严重感染

严重感染如脓毒症是DIC的常见诱因。病原体释放的内毒素或炎性因子会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促使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入血,从而启动凝血系统,导致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治疗需积极控制感染源,一般可遵医嘱使用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等抗生素,同时配合液体复苏和器官功能支持。

2.恶性肿瘤

白血病、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细胞表面可表达促凝物质,或通过分泌黏液素直接激活凝血因子。异常增生的癌细胞还可能破坏血管内皮,诱发血小板聚集。针对这类DIC需进行化疗或靶向治疗控制原发肿瘤,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并输注血小板改善出血倾向。

3.产科并发症

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等产科急症会使胎盘组织碎片或羊水成分进入母体循环,其中富含的组织因子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这种情况需立即终止妊娠清除致病物质,同时给予冷沉淀物补充纤维蛋白原,使用氨甲环酸抑制纤溶亢进。

4.重大创伤或手术

严重烧伤、挤压伤或大型外科手术会造成广泛组织损伤,大量组织因子暴露引发凝血瀑布反应。治疗需彻底清创控制损伤,通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必要时采用重组人活化蛋白C调节凝血-纤溶平衡。

出现DIC相关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通过凝血功能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需在重症监护下进行,既要针对原发病因干预,也要动态监测凝血指标,平衡抗凝治疗与出血风险,所有用药均需严格遵循医嘱调整。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