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患者可通过局部护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调节以及避免诱因等方式缓解瘙痒并减少抓挠。日常需注意保护皮肤屏障,必要时需遵医嘱规范治疗。
1、局部护理
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受损,容易干燥脱屑并引发瘙痒。建议每日使用温和的保湿霜或润肤剂(如凡士林、尿素软膏等)涂抹患处,保持皮肤湿润。清洁时避免使用碱性肥皂,可选择无刺激的沐浴产品,水温控制在37℃左右,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2、药物治疗
急性期瘙痒明显时,可遵医嘱口服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缓解症状。局部可短期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减轻炎症反应,顽固性皮损可配合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改善皮肤状态。
3、物理治疗
冷敷有助于收缩血管并降低神经敏感性,可用干净毛巾包裹冰袋敷于瘙痒部位,每次10-15分钟。紫外线光疗对部分慢性湿疹患者也有一定疗效,需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波长进行治疗。
4、心理调节
焦虑、紧张等情绪可能加重瘙痒感,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训练缓解心理压力。夜间瘙痒影响睡眠时,可佩戴棉质手套避免无意识抓挠,同时保持卧室环境凉爽湿润。
日常需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若出现皮肤破溃渗液、发热等继发感染迹象,应及时就诊处理。患者需严格遵循用药指导,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