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通常需要住院治疗。该病属于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可能引发肠梗阻或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进行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治疗。
1、病情紧急需干预
肠套叠发病急骤,若未及时解除套叠,套入的肠管可能因血液循环障碍发生坏死。对于发病时间较短(如24小时内)的患儿,医生通常会在住院条件下尝试空气或生理盐水灌肠复位,通过压力将套叠的肠管推回原位。这一过程需在影像监测下完成,住院便于随时评估治疗效果。
2、便于监测病情变化
约10%-15%的病例可能复位失败或出现肠穿孔,需转为手术治疗。住院期间可通过持续心电监护、腹部体征观察及实验室检查(如C反应蛋白、血常规)动态评估病情。特别是术后患者需要监测体温、肠鸣音恢复情况以及排便排气功能,防止发生术后感染或肠粘连。
3、术后管理要求高
手术患者需严格禁食并静脉补充营养,住院期间可进行规范化疼痛管理及抗生素预防感染。医护人员会指导家属进行术后护理,如切口消毒、喂养方式调整等,这些医疗措施均需在住院环境中系统实施。
若患儿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大便等症状,建议立即到儿科急诊就诊。肠套叠的治疗效果与就诊时机密切相关,延误治疗可能增加肠切除风险。家长应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检查,切勿因担心住院而拖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