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胆汁淤积症患者为何会出现黄疸

贺柯庆 中医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胆汁淤积症患者出现黄疸主要与胆红素代谢异常、胆汁排泄受阻等因素有关。具体原因包括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受阻、肝细胞损伤、胆管阻塞以及遗传因素等,需结合具体病情进行分析。

1、胆红素代谢障碍

胆汁淤积时,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能力下降。未结合的胆红素无法被有效转化为水溶性形式,导致其在血液中浓度升高,随血液循环沉积于皮肤和巩膜,形成肉眼可见的黄疸。

2、胆汁排泄受阻

肝内小胆管或大胆管系统发生梗阻,常见于胆管结石、胆管炎等情况。此时结合胆红素无法通过胆管排入肠道,逆流入血后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黄疸特有的柠檬黄色外观,常伴随皮肤瘙痒症状。

3、肝细胞损伤

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等因素导致肝细胞结构破坏时,细胞内的胆红素转运蛋白功能障碍。受损肝细胞释放的胆红素直接进入血液,造成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同步升高,尿胆红素检测呈阳性。

4、胆管阻塞

肿瘤压迫、胆管狭窄等机械性梗阻会完全阻断胆汁流动。这种情况下胆汁成分包括胆红素、胆汁酸等全部反流入血,除黄疸外还可出现陶土样粪便和浓茶色尿液等特征性表现。

5、遗传因素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等遗传性疾病,因基因突变导致肝细胞膜上的胆汁分泌蛋白功能缺陷。这类患者从婴幼儿期即可出现持续性黄疸,常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等全身症状。

对于确诊胆汁淤积症的患者,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和腹部超声。若出现黄疸进行性加重、腹痛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进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等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利胆药物进行规范治疗。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