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确定额窦位置主要通过影像学定位和解剖标志识别来实现。通常需要结合扫描参数调整、多平面重建以及周围结构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1、扫描参数调整
CT检查时需将扫描范围覆盖至眉弓上方至额窦顶部区域,层厚多选择1-3毫米薄层扫描。薄层扫描能清晰显示额窦骨性分隔及气房结构,避免容积效应干扰,有助于提高图像分辨率。
2、多平面重建定位
利用冠状位和矢状位重建技术观察额窦位置。冠状位可显示额窦与筛窦、眼眶顶部的空间关系;矢状位能清晰呈现额窦前后径及与颅前窝底的距离,通常额窦前壁位于眉弓后方约2-3厘米处。
3、解剖标志识别
通过识别额窦周围骨性结构确定其边界。额窦后壁与颅前窝硬脑膜相邻,下壁与眼眶顶部相接,内侧以中线为界分为左右两腔。在轴位图像中,额窦多呈倒置的三角形低密度影,其内可见骨性分隔。
进行CT检查时需由专业影像科医师操作,扫描后应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多角度观察。若发现额窦发育异常、积液或占位性病变,应及时联合鼻窦镜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