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出现黄疸主要与肝细胞损伤、胆汁排泄受阻以及并发症等因素有关。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是肝功能减退的重要标志之一。
1、肝细胞损伤
肝硬化时肝细胞广泛坏死,导致其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受损的肝细胞无法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使得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此时常伴有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异常指标。
2、胆汁淤积
肝硬化引起的肝内胆管结构破坏和纤维组织增生,会造成胆汁排泄通道受阻。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皮肤瘙痒、尿色加深等症状。超声检查可能显示胆管扩张等影像学改变。
3、并发症影响
门静脉高压引发的脾功能亢进会加速红细胞破坏,产生过量胆红素。同时合并的胆道感染、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会进一步加重肝脏代谢负担。严重者可出现皮肤黏膜重度黄染,甚至胆红素脑病。
当肝硬化患者出现黄疸时,应及时进行肝功能、凝血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治疗需针对原发病进行保肝、降黄处理,严重者可能需要进行人工肝支持或肝移植评估。日常应严格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肝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