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三角是胆道系统的重要解剖区域,通常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下缘围成。其内包含胆囊动脉、肝右动脉及周围淋巴结等结构,在胆囊切除术中需谨慎处理以避免损伤。
1、胆囊管
胆囊管是连接胆囊与胆总管的部分,长度约2~4厘米,管径约0.2~0.3厘米。其近端膨大形成哈特曼袋,黏膜形成的螺旋状皱襞可调节胆汁流向。术中需清晰显露胆囊管与肝总管交汇处,避免误扎肝总管导致胆道损伤。
2、肝总管
肝总管由左右肝管汇合形成,长约3~5厘米,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在胆囊三角区域,肝总管与胆囊管呈锐角交汇形成胆总管。该结构若被误伤可能导致胆汁性腹膜炎或胆管狭窄等并发症。
3、肝脏下缘
作为胆囊三角的上界,肝脏脏面的胆囊窝区域构成三角顶部。此处的肝实质与胆囊壁紧密附着,分离时需注意避免穿透肝脏被膜引发出血。部分人群存在胆囊床内小胆管,需仔细电凝止血。
该区域手术中需重点保护肝右动脉,约15%人群存在动脉走行变异,可能紧贴胆囊管或穿行于三角内。建议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采用临界后退法充分显露解剖结构,若发现局部粘连严重或炎症水肿明显,应及时中转开腹。术后出现腹痛、黄疸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胆漏或胆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