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主要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源、土壤或动物排泄物传播。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带菌动物尿液、皮肤黏膜接触污染环境以及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等。感染通常发生在洪水、农业劳作或野外活动时。
1、接触带菌动物排泄物
鼠类和猪是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其尿液中含有大量病原体。当人类皮肤尤其是破损皮肤直接接触被污染的水、土壤或动物排泄物时,螺旋体可通过微小伤口或黏膜侵入人体。此类传播常见于农民、下水道作业人员及灾区救援者。
2、接触污染水源或土壤
疫水传播是主要途径。洪水、稻田劳作或游泳时,含有钩端螺旋体的污水通过皮肤毛孔、鼻腔或眼结膜进入人体。病原体在水中可存活数周,潮湿土壤同样具有传播风险。此类环境接触后未及时清洗消毒易引发感染。
3、经口传播
食用被鼠类尿液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病原体通过消化道黏膜入侵。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可能发生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未煮沸的水源、生食被污染的蔬果均存在感染风险。
4、母婴垂直传播
孕妇感染后可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胎儿,属于罕见传播方式。孕期感染可能导致流产、死胎或新生儿黄疸等症状,需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诊并及时干预。
日常应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水体,从事高危职业时穿戴防护装备。皮肤出现伤口后应及时消毒,接触可疑环境后彻底清洁身体。若出现发热、肌肉痛或结膜充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并进行病原学检测。疫区居民可接种多价钩端螺旋体疫苗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