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发热原因采取物理降温、药物退热、抗感染治疗以及手术干预等方式处理。具体方法的选择需结合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因判断。
1、治疗原发病
急性胰腺炎本身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发热。患者需严格禁食以减少胰液分泌,必要时进行胃肠减压,并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注射用生长抑素抑制胰酶活性,同时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物理降温
当体温未超过38.5℃时,可采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或使用冰袋冷敷额头。需避免酒精擦浴,防止皮肤刺激。物理降温期间应每30分钟复测体温,观察降温效果。
3、药物退热
体温超过38.5℃且伴有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胃肠道刺激性较小的退热药。需避免使用布洛芬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加重消化道黏膜损伤。
4、抗感染治疗
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或CT提示胰腺坏死合并感染,需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片、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用药周期通常需持续7-14天。
5、手术干预
对于合并胰腺坏死组织感染、胰腺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行CT引导下穿刺引流或腹腔镜清创术。术后需持续冲洗引流管,并留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指导抗生素调整。
患者出现发热时应及时告知医生,完善降钙素原、血培养等检查明确发热原因。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若伴有寒战、意识改变或血压下降等症状,提示可能发生脓毒症,需立即进行重症监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