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伤后的处理通常包括清洁消毒、冷敷处理、外用药物、口服药物以及避免感染等方法,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式。若伤口较深或出现感染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治疗。
1、清洁消毒
磕伤后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或碘伏对伤口进行冲洗消毒,去除表面污物和细菌。若伤口周围皮肤有擦伤,可用棉签蘸取消毒液轻柔擦拭,避免用力揉搓加重损伤。消毒时需从伤口中心向外周螺旋式涂抹,防止污染物进入内部。
2、冷敷处理
受伤24小时内可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一次。冷敷能收缩血管减少皮下出血,缓解肿胀疼痛,但需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超过24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3、外用药物
消毒后可在医生指导下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抗生素类药膏预防感染。若出现淤血肿胀,可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肝素钠乳膏等促进血肿吸收。涂抹药膏前需确保伤口清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
4、口服药物
若疼痛明显可遵医嘱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如伤口污染严重或存在感染风险,可能需要口服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但需经医生评估后使用。
5、避免感染
恢复期间应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沾水或用手触摸。洗澡时可用防水敷贴保护,日常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结痂后不可强行撕除,需待其自然脱落,以免形成瘢痕或继发感染。
磕伤后需密切观察伤口变化,若出现红肿加剧、渗液流脓、发热或疼痛持续不缓解等情况,应及时到外科就诊。日常注意保护患处,避免剧烈运动造成二次损伤,恢复期间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促进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