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患者通常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但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合理的运动有助于维持骨密度、增强肌肉力量,但不当的运动可能增加骨折风险。
1、低冲击运动
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这类运动对关节和骨骼的冲击较小,可改善骨代谢,促进钙质吸收。水中运动因浮力作用可减轻骨骼负担,尤其适合中重度骨质疏松患者。
2、抗阻力训练
使用弹力带、哑铃等进行力量训练,能够刺激骨骼生长,增加肌肉对骨骼的保护作用。建议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负重过大致使椎体受压。
3、平衡训练
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可增强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骨质疏松患者常存在平衡功能下降,这类训练能有效预防脆性骨折的发生。
运动时应避免高冲击性活动如跳跃、快跑,以及需要大幅度弯腰、旋转躯干的动作。若患者已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或存在严重骨量减少,需在康复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日常可结合钙剂、维生素D补充及药物治疗,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综合管理骨质疏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