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炎可能会引发肌肉萎缩,尤其是病情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或存在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下。这种情况通常与炎症反应、活动受限以及神经受损等因素有关。
1、炎症反应
脊椎炎患者的局部炎症可能导致肌肉组织受到持续性刺激,引发肌肉代谢异常。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等会加速蛋白质分解,造成肌肉萎缩。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药物控制炎症。
2、活动受限
由于脊椎关节僵硬和疼痛,患者常减少肢体活动,长期制动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这种情况多伴随关节活动度下降、肌力减弱等表现,可通过低频脉冲电治疗、热敷等物理治疗配合关节功能锻炼进行改善。
3、神经压迫
严重的脊椎结构变形可能压迫神经根,影响神经对肌肉的营养支持作用。这种神经源性萎缩常伴有肢体麻木、肌束颤动等症状,需通过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营养神经药物,结合牵引治疗或手术干预来缓解压迫。
建议脊椎炎患者定期进行肌力评估和影像学检查,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日常应注意保持适度活动,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配合高蛋白饮食补充营养。若出现进行性肌力下降或肌肉体积缩小,应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诊,通过肌电图、肌肉超声等检查明确萎缩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