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尿可能会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尿路感染的发生通常与细菌入侵、尿路梗阻、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而长期憋尿可能通过影响排尿功能间接促进感染发生。
1、细菌入侵
憋尿时尿液长时间滞留膀胱,可能降低尿液冲刷尿道的作用,使细菌更容易附着在尿道上皮细胞。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可能通过尿道逆行进入膀胱,引起膀胱炎或上行感染至肾脏。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一般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片、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药物治疗。
2、尿路梗阻
长期憋尿可能使膀胱过度充盈,影响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导致残余尿量增加。这种情况可能合并前列腺增生、尿路结石等疾病,尿液滞留为细菌繁殖创造有利环境。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线变细等症状,需通过解除梗阻因素如碎石术等进行治疗。
3、免疫力低下
憋尿引起的局部黏膜充血可能削弱尿路上皮的防御屏障。糖尿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因机体抵抗力下降更易继发感染。这类人群可能伴随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建议日常养成定时排尿习惯,每次尽量排空膀胱。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ml,通过增加尿量减少细菌滞留。若出现排尿灼痛、血尿等症状,应及时到泌尿外科就诊,通过尿常规、尿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