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通常不会自行消失,但少数情况下可能随炎症消退而缩小或消失。具体是否能够自行消退需根据息肉类型、大小及个体情况综合判断。
1、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通常不会自行消失。此类息肉由肠黏膜腺体异常增生形成,随时间推移可能逐渐增大并发生恶变。对于直径超过1cm的腺瘤性息肉,建议及时通过肠镜下切除术进行治疗,并定期进行肠镜复查。
2、增生性息肉
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多与黏膜慢性刺激有关。此类息肉生长缓慢且体积较小,虽然癌变风险较低,但同样难以自行消退。对于直径超过0.5cm的增生性息肉,通常建议在内镜下切除以防止潜在风险。
3、炎症性息肉
多继发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当原发炎症得到有效控制后,部分炎症性息肉可能缩小或消失。但此类息肉仍需通过肠镜活检明确性质,若伴随上皮内瘤变仍需手术干预。
发现肠息肉后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肠镜,监测其变化情况。日常生活中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红肉摄入,戒烟限酒。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肠癌筛查,有家族史者应适当提前筛查时间并增加检查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