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是否会引起血便,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综合判断。部分肠炎患者可能因肠道黏膜损伤而出现血便,但并非所有肠炎都会导致这一症状。
1、细菌性肠炎
部分细菌感染如志贺菌、沙门氏菌等可能侵袭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和溃疡,导致黏液脓血便。这类患者常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需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
2、溃疡性结肠炎
属于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累及结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时,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腹泻伴血便,严重者可出现鲜血便。这类患者需通过肠镜检查明确诊断。
3、缺血性肠炎
因肠道供血不足导致黏膜坏死脱落时,可能排出暗红色血便,多见于老年患者或存在血管病变者,常伴随剧烈腹痛。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病毒性肠炎(如轮状病毒感染)或轻度肠道感染通常表现为水样便或稀便,一般不会出现血便。若发现粪便中混有血液或呈柏油样,建议及时进行粪便常规、肠镜等检查,明确出血原因。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不洁食物,血便症状持续存在时应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