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引起腹痛的原因主要包括炎症刺激、肠道痉挛、黏膜损伤、感染因素以及并发症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肠道功能异常,从而引发疼痛。
1、炎症刺激
肠道发生炎症时,局部组织会出现充血、水肿和渗出,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组胺等物质释放,刺激肠道神经末梢,引发持续性隐痛或钝痛。炎症反应越严重,疼痛程度通常越明显。
2、肠道痉挛
炎症刺激会导致肠道平滑肌异常收缩,发生痉挛性疼痛。这种疼痛常表现为阵发性绞痛,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在排便或排气后可暂时缓解。
3、黏膜损伤
病原体侵袭或化学刺激会造成肠黏膜糜烂、溃疡,直接暴露神经末梢。受损黏膜在接触食物残渣、消化液时会产生烧灼样疼痛,便血患者常在此阶段出现腹痛加剧。
4、感染因素
细菌或病毒产生的毒素可激活肠道免疫反应,引发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例如大肠杆菌感染会产生肠毒素,刺激肠壁细胞分泌亢进的同时引发痛觉敏感化。
5、并发症
重症肠炎可能并发肠梗阻、肠穿孔等急症。肠梗阻时肠道内容物滞留引发腹胀痛,肠穿孔则会出现剧烈腹膜刺激征,这两种情况需紧急医疗干预。
出现持续性腹痛或伴有发热、血便等症状时,建议及时进行血常规、粪便培养或肠镜检查。治疗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蒙脱石散、诺氟沙星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等药物,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腹痛期间建议暂时禁食4-6小时以减轻肠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