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I和ARB是两种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区别在于作用机制、适应症及副作用。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II生成,而ARB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II受体发挥作用。
1、作用机制不同
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合成,同时增加缓激肽水平。ARB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II与AT1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缓激肽代谢通路。这种差异导致两者在副作用表现上有所不同。
2、适应症差异
ACEI更适用于合并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心肌梗死的患者,能改善心室重构。ARB在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方面与ACEI效果相当,但对缓激肽系统无影响,适用于不能耐受ACEI引发咳嗽的患者。
3、副作用特点
约20%患者使用ACEI会出现干咳,与缓激肽积聚相关,严重时需停药。ARB咳嗽发生率低于1%,但两者都可能引起血钾升高和血管神经性水肿。ACEI的血管性水肿发生率是ARB的3倍。
4、给药频次区别
多数ARB类药物半衰期较长(如缬沙坦6-9小时,厄贝沙坦11-15小时),每日1次即可维持血压。部分ACEI(如卡托普利)需每日2-3次给药,但长效ACEI(如贝那普利)也可每日1次。
用药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并蛋白尿者优先ACEI,咳嗽不耐受者可换用ARB。二者均禁用于妊娠期、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起始治疗时应监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建议在心血管专科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