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术、植入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外科手术等,具体需根据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患者应尽早就医评估,由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
1、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常见治疗方式,例如普罗帕酮可阻滞钠通道,适用于室性早搏;美托洛尔作为β受体阻滞剂能减缓心率,改善房颤症状;胺碘酮通过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对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效。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注意监测药物可能引发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副作用。
2、导管消融术
针对房颤、室上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通过股静脉插入导管,利用射频能量消融异常电信号起源点或传导路径。该方法创伤较小,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有效率可达80%以上,术后需进行心电监测。
3、心脏起搏器植入
适用于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器通过电极导线感知心电活动,在心率过低时发放电脉冲维持正常心率。现代起搏器具有频率自适应功能,可根据活动量自动调节。
4、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针对室颤、持续性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该设备能自动识别并发放电击复律。对于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低于35%的高危患者,可显著降低心源性猝死风险。
5、外科手术治疗
包括迷宫手术等,通过手术切割形成瘢痕组织阻断异常电传导,主要应用于需同时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或冠脉搭桥的房颤患者。随着技术进步,多数病例已被导管消融替代。
建议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时及时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治疗期间需避免浓茶、酒精等刺激因素,保持情绪稳定。植入器械患者需定期复查设备工作状态,远离强磁场环境。所有治疗均需在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