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原发病治疗、抗凝治疗、替代治疗以及支持治疗等,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方案。患者需立即就医,由医生评估后制定个体化诊疗措施。
1、原发病治疗
控制原发疾病是DIC治疗的核心环节。例如由感染引发的DIC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万古霉素等。恶性肿瘤相关DIC需进行化疗或手术干预,创伤患者需及时清创止血。原发病的有效控制可显著改善凝血功能紊乱。
2、抗凝治疗
肝素类药物能抑制凝血酶形成,阻断微血栓进展。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普通肝素钠注射液等适用于早期高凝状态患者,使用时需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于产科意外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引发的DIC,需谨慎评估抗凝指征。
3、替代治疗
当纤维蛋白原低于1.5g/L或血小板计数<50×10⁹/L时,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或血小板悬液。凝血酶原复合物可补充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制剂直接提升纤维蛋白原水平,但需警惕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风险。
4、支持治疗
维持重要脏器灌注,对出现急性肾损伤者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给予机械通气支持。同时需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保证液体平衡,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稳定。
患者需在重症监护病房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变化,包括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动态检测。治疗过程中禁止自行调整药物剂量,需定期评估出血与血栓风险,根据凝血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部分危重病例需多学科协作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