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感染后可能会出现寒战、高热、出汗、头痛以及贫血等症状。疟疾是感染疟原虫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疟原虫会破坏红细胞并释放毒素,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症状。
1、寒战
疟疾发作时,疟原虫释放的代谢产物和红细胞碎片可能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患者突然出现畏寒、寒战,通常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此时常伴有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等末梢循环不良表现。
2、高热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体温会迅速升高至39-41℃,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表现。高热期通常持续2-6小时,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热性惊厥等并发症。
3、出汗
高热期结束后进入退热期,患者常出现大汗淋漓、体温骤降的现象,大量出汗可能导致脱水。此阶段患者多感乏力,体温可降至正常或低于正常水平。
4、头痛
疟疾发作期间,高热和疟原虫代谢产物刺激常引发剧烈头痛,多集中在额部或枕部,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
5、贫血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可能引发进行性贫血。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长期反复感染可能导致脾脏肿大和黄疸。
若近期有疟疾流行区旅居史并出现周期性发热症状,应及时到感染科进行血涂片检查。确诊后需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疟药物,治疗期间应注意防蚊隔离,避免疾病传播。日常在疟疾流行区活动时,应做好蚊虫防护措施并使用预防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