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起水泡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接触性皮炎、真菌感染、带状疱疹等疾病因素有关。生理性原因多由外界刺激引起,而病理性水泡通常伴随其他症状,需及时就诊明确病因。
1、生理性原因
皮肤长时间摩擦或受到高温、化学物质刺激时,表皮层与真皮层分离形成水泡。常见于手工劳动者手掌或运动后足部,初期为透明疱液,若未继发感染,通常1-2周可自行吸收消退。应避免刺破水泡,局部可涂抹凡士林保护。
2、接触性皮炎
接触过敏原如染发剂、金属镍、毒藤等物质后,皮肤出现红斑、密集小水泡伴剧烈瘙痒。急性期需立即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地奈德乳膏、氯雷他定片等进行抗过敏治疗。
3、真菌感染
足癣或体癣严重时可能出现水泡型皮损,常见于足趾缝、腹股沟等潮湿部位。水泡壁较厚不易破溃,伴有脱屑和异味,可通过真菌镜检确诊。可外用联苯苄唑乳膏、特比萘芬喷雾剂,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莫匹罗星软膏。
4、带状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激活后,沿神经节分布的皮肤出现成簇水泡,伴有神经痛。早期水泡澄清,后期可能化脓结痂,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昔洛韦乳膏、加巴喷丁胶囊、甲钴胺片等药物进行抗病毒和营养神经治疗。
若水泡反复出现、面积持续扩大或伴有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到皮肤科就诊。日常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接触性皮炎患者应通过斑贴试验明确过敏原并进行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