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黏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贫血相关表现等,可能伴随脾肿大、发热等体征,新生儿患者还可能出现核黄疸症状。
1、皮肤黏膜黄染
溶血性黄疸患者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多,未结合的胆红素通过血液循环沉积在皮肤、巩膜等组织。早期可表现为巩膜黄染,随着病情进展,面部、躯干及四肢皮肤均可能出现肉眼可见的柠檬色或浅黄色改变,黄疸程度与溶血速度相关。
2、尿液颜色加深
大量游离胆红素经肝脏转化后生成结合胆红素,部分通过尿液排泄形成尿胆原。当尿胆原浓度显著升高时,尿液可呈现浓茶色或酱油色,尤其在急性溶血发作期间更为明显,部分患者可能观察到尿液泡沫增多。
3、贫血相关表现
红细胞大量破坏会导致血红蛋白下降,患者常出现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悸等贫血症状。急性溶血期可能伴随寒战、发热、腰背疼痛等血红蛋白尿危象表现,慢性溶血患者可见面色苍白、指甲床颜色变淡等体征。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还可能表现为拒奶、嗜睡、肌张力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提示存在核黄疸风险。若发现皮肤黄染持续加重或出现上述伴随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胆红素检测及溶血相关检查,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并预防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