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偏低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慢性疾病等病理性原因有关,建议及时就诊明确病因。
1、生理性原因
妊娠期女性因血容量增加可能导致血红蛋白相对性降低,属于正常生理现象。长期素食或挑食者可能因铁、维生素B12摄入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原料缺乏,但通常无其他明显不适。此类情况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食物补充营养。
2、缺铁性贫血
这是血红蛋白偏低最常见的原因,常见于月经量过多、消化道溃疡出血等患者。铁元素不足会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一般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硫酸亚铁片、琥珀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等药物治疗,同时需排查并治疗原发疾病。
3、慢性失血
长期痔疮出血、胃溃疡出血或肿瘤性疾病引起的隐性失血,会导致红细胞持续丢失。患者可能出现黑便、血尿等症状,需通过胃肠镜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消化道出血可使用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抑酸药物,同时配合输血治疗纠正贫血。
4、慢性疾病
慢性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可能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此类患者常伴有原发病症状,如水肿、关节疼痛等。治疗需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等药物刺激造血。
若血红蛋白持续低于正常值,建议尽早就诊血液科完善血清铁蛋白、骨髓穿刺等检查。日常应注意均衡饮食,避免过度节食,女性月经期需关注出血量变化。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服用补铁剂,以免延误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