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癌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常见表现包括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体重下降以及贫血等。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尽早就医明确病因。
1、排便习惯改变
乙状结肠癌可能刺激肠道黏膜,导致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现象。粪便形状可能变细或带有凹槽,与肿瘤占位影响肠道空间有关。
2、便血
肿瘤表面血管破裂可引起便中带血,血液多呈暗红色或与粪便混合,少数患者可见黏液血便。需注意与痔疮出血(鲜红色、附于粪便表面)进行鉴别,可通过粪便隐血试验辅助判断。
3、腹痛
早期多为隐痛或胀痛,定位在左下腹,可能与肿瘤局部浸润或肠管不完全梗阻相关。疼痛可能间歇性发作,进食后或排便前加重,部分患者伴随肠鸣音亢进。
4、体重下降
由于肿瘤消耗机体营养、影响消化吸收功能,患者可能在6-12个月内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通常减少幅度超过原体重的5%,且不伴随刻意节食或运动。
5、贫血
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血液检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平均红细胞体积减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
乙状结肠癌早期症状易与肠易激综合征、痔疮等疾病混淆。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或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者。若出现持续2周以上的排便异常或反复便血,应及时到消化科就诊,通过肠镜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