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敏性荨麻疹可能是过敏原暴露、感染因素、物理刺激、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的,需针对具体原因进行处理。建议家长及时带患儿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1、过敏原暴露
儿童接触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过敏原后,可能引发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色风团、瘙痒等症状。需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诱因,日常避免再次接触。急性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地氯雷他定糖浆等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
2、感染因素
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诱发机体产生异常免疫应答,出现荨麻疹样皮损,可能伴随发热、咽痛等感染症状。需进行血常规检查,若确诊细菌感染可使用阿莫西林颗粒等抗生素,病毒感染通常需配合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
3、物理刺激
寒冷、日光、摩擦等物理因素可能直接刺激皮肤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局限性水肿性红斑。发作期间可冷敷缓解瘙痒,日常需做好防护,外出时注意防晒、保暖,避免穿粗糙衣物摩擦皮肤。
4、药物因素
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或解热镇痛药可能引发药物过敏反应,导致全身散在风团。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为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替代药物,同时配合外用炉甘石洗剂减轻皮肤不适。
患儿日常需穿着纯棉衣物,避免抓挠皮肤。若出现呼吸困难、腹痛等全身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抗过敏药物剂量或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