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子即刺蛾幼虫,又分为黄刺蛾、绿刺蛾等,腹部末端有与毒腺相通的毒刺,刺入皮肤后会放出毒汁,在几分钟或1-2小时内就会引起瘙痒的红斑或风疹块,有时候被蜇的部位会出现明显红肿,剧烈搔抓常导致继发感染。刺蛾幼虫蜇过之后,病人还会导致刺毛虫皮炎,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局限性炎症性水肿,同时伴有明显的刺痛、灼烧及瘙痒症。病人可通过除去毒刺、使用溶液清洗、外用药物、口服药物等方法处理。
1、清除毒刺:被刺蛾幼虫蜇到皮肤后,毒刺就会刺入皮肤,释放出毒素,局部会有刺痛、烧灼等感觉,要及时清理毒刺,可用胶带反复粘贴受伤的部位,或者用镊子将毒刺取出。如能及时清除毒刺,有助于减轻皮肤的损伤;
2、使用溶液清洗:刺蛾幼虫的毒液呈酸性,在被蛰后,可用碳酸钠(食用碱)或碳酸氢钠(小苏打)稀释溶液冲洗局部,有助于减轻毒液引起的刺痛感或烧灼感。此外,还可使用肥皂水反复清洗红、肿、热、痛的部位,肥皂水呈碱性,还能减轻不适症状。如有大面积红肿,可采用硼酸溶液、生理盐水、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冷湿敷。本发明可减轻临床烧灼者的症状,但如病情较重,仍需到医院就诊;
3、局部应用风油精等药物治疗,皮肤会有凉感,能减轻患处的痒痛感,消除局部过多的热量,缓解疼痛。有需要时,病人还可在被蜇的部位涂上有止痒、消炎作用的药膏,如红霉素软膏、氢化可的松乳膏等,都能缓解以上症状。如出现继发性感染及其他炎症性损害,可局部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
4、口用药:假如患处疼痛、瘙痒的症状比较明显,或者通过以上方法治疗效果不佳,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抗组胺类药物进行治疗,比如盐酸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若被刺蛾幼虫蜇伤,建议患者尽快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明确诊断,给予正确治疗,治疗过程中不能用热水烫洗患处,以免损伤加重。此外,刺蛾幼虫活跃的夏季和秋季,要避免到树下活动,最好是在树下活动,注意保暖,比如穿长衣长裤、戴帽子等,以免被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