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有用吗?

发布时间:2019-03-10 2579人阅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家的日常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压力却在与日俱增,而这种社会因素导致的疾病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是越来越大,如果长期处于一个压力大的环境中,压力不能得到很好的缓解,是很容易让人产生紧张,焦虑以及抑郁的一些心理问题,这个时候是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来及时的缓解,不然是会诱发很严重的心里疾病。

心理治疗有用吗?

现代医学认为,造成身体疾病的主要因素除生物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此在治疗中不仅仅需要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还要通过心理疏导、安慰、行为构建、支持等,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疾病治疗,医师正确认识心理学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进而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安慰和支持,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学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患者在入院治疗后,医务人员有必要对患者提出的疑问或要求给予解答,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表情、态度、行为、言谈举止等都会对患者的情绪及感受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用和蔼、耐心的语气对患者进行疾病讲解,用权威性语言给患者一定的积极暗示,对患者也会起到治疗的作用。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催眠疗法、脱敏疗法、厌恶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多种治疗方法,结合临床治疗工作,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护理干预,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疾病治疗中,医护人员利用心理学知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治疗原则:

第一,鼓励性原则。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希望可以早日解除病痛,促进身体康复,尽快投入到生活或工作中去,因此医生在对患者心理疏导过程中要尽量采用鼓励性语言,首先,医生需要仔细聆听患者对病史、病情、临床症状、希望和治疗感受进行诉说,并用同情、安慰、支持、理解的目光,用启发或提问式的语言对使患者倾诉内心中的苦恼、郁闷,使不良情绪得以宣泄。针对不同疾病治疗,需要对患者的身体进行认真检查,从而对症治疗,配合相关药物,增添患者治愈信心,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治疗依从性,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疾病。

第二,关怀性原则。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的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树立医院良好的形象,因此医护人员有义务对患者表达关心和关怀,这也是新型医患关系的要求。部分医护人员对患者十分冷漠,使患者产生畏惧或恐慌的心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治疗依从性较差,治疗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而新型护患关系下,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进行心理角色互换,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给患者提供更加关怀、周到的服务,与患者之间应建立友好的关系,将患者当做是自己的朋友、亲人,或是定时对患者进行病情讯问,都体现出关怀性原则,对患者的尽快康复具有促进的作用。

第三,疏导性原则。医生在倾听患者讲述自身疾病起因或症状后,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进行解答,必要时对专业术语进行解释,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如向患者讲解一些关于疾病和治疗方面的知识,并多向患者讲解疾病治愈的案例,增强患者治愈信心,并说明健康与情绪之间的关系,让患者多保持轻松、愉悦的情绪,经常养养花、晒太阳、听音乐、看书、跳舞等,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和焦虑的情绪,并告知患者对于该类疾病的预防办法。

第四,保密性原则。部分患者的病因主要是来源于患者内心深处,涉及到患者的隐私,患者在向医生讲解病情时难以启齿,因此医生应向患者表示承诺,对患者的隐私严格保密,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让患者诉说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医生还应帮助患者对病史材料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一起帮患者对疾病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消除患者思想顾虑,才能患者进行对症下药,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由于现在部分疾病主要是由于内心压力过大、过度劳累或心理郁结所导致,因此在心理疏导过程中秉承保密性原则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