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微腺瘤的出现会呈现膨胀性的生长,目前对于垂体微腺瘤的病因是还不明了的。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主要还是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视力障碍和其他表现来进行诊断,因为早期的疾病症状不会太明显,所以往往会耽误发现疾病的时间,对于垂体微腺瘤的治疗,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听从医生的安排治疗的。
病因及常见疾病:
垂体腺瘤多呈膨胀性生长,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物理和化学因素及生物因素有关。根据是否分泌激素可以分为功能性及非功能性。多数无内分泌功能,为无功能腺瘤。少数功能性腺瘤可以导致内分泌激素水平升高而引起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为泌乳素升高导致的停经、泌乳及不孕症。无功能腺瘤无临床表现,但存在生长和卒中的可能性,从而引起局部压迫症状。
鉴别诊断:
脑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视力视野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所见,以及内分泌学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等,典型的垂体瘤诊断不难。但在早期的垂体瘤,症状不太明显时,诊断并不容易,甚至不能发现。
临床表现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扩展方向及分泌激素的类型有关,包括以下4组症状:
1.垂体瘤分泌激素过多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常见者为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及催乳激素瘤。
2.垂体本身受压症群,主要是垂体促激素分泌减少,一般首先影响生长激素GH,其次为促黄体素,促卵泡素,最后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素,少数可伴有尿崩症。
3.垂体周围组织受压症群,包括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下丘脑综合征和脑脊液鼻漏等。
4.垂体卒中,指垂体腺瘤和/或垂体本身梗死,坏死或出血,临床上可迅速出现压迫症状及脑膜刺激症状,垂体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可消失或减轻,甚至出现垂体前叶功能低减。
检查:
(一)内分泌学检查:
应用内分泌放射免疫超微量法直接测定脑垂体的生长激素、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刺激素、黑色素刺激素、滤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等,对垂体腺瘤的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垂体微腺瘤诊断必要的方法,不但可以对病变进行定位,而且可以对其大小、数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特点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进行评价。
1、磁共振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且无骨骼伪影影响,是现如今鞍区病变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2~3mm薄层扫描,可以从冠状位、矢状位及横断位显示病变的形态特征。通过多参数及多序列扫描,可以显示病变的信号特征,也可以判断病变内是否存在出血、囊变、脂肪等成分。在常规MRI图像中,垂体微腺瘤表现为略长T1、略长T2信号,与正常垂体组织的等T1、等T2信号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且在脂肪抑制序列中信号无变化。通常情况下,病变部位垂体会发生形态学变化,如垂体上缘隆起、鞍底下陷、垂体柄向对侧移位及海绵窦受累等。但由于部分垂体微腺瘤体积较小,形态学改变不显著,且部分容积效应使病变部位的信号与正常垂体组织对比降低,不利于病变的显示蝶鞍像为基本检查之一。在垂体瘤很小时蝶鞍可以没有变化,由于肿瘤日渐长大,可致蝶鞍扩大、骨质破坏,鞍背侵袭等。
2、螺旋CT虽然为颅脑检查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但其软组织分辨率较低,且颅底骨伪影较多,影响鞍区病变观察,对垂体微腺瘤显示情况不佳,也难以全面的显示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特点。CT检查采用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后,可显示出5mm大小的垂体腺瘤。更小的肿瘤显示仍有困难。
治疗原则:
(一)手术治疗:
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经蝶窦手术治疗。
(二)放射治疗:
对垂体腺瘤有一定效果,可以控制肿瘤发展,有时使肿瘤缩小,致使视力视野有所改进,但是不能根本治愈。
(三)药物治疗:
溴隐亭为半合成的麦角胺生物碱,能刺激垂体细胞的多巴胺受体降低血中催乳素的作用。服用溴隐亭后可使催乳素腺瘤缩小,可恢复月经和排卵受孕,也可抑制溢乳,但溴隐亭不能根本治愈催乳素腺瘤,停药后可继续增大,症状又复出现。此外溴隐亭对生长激素细胞腺瘤也可减轻症状,但药量大,疗效差。
预防感染、对症治疗,有并发症者针对并发症处理。纠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以20%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为主药,甚至可使用人血白蛋白。注意电解质及体液平衡,术中补充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