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积消瘦的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2017-01-09 2907人阅读

多数上班族都没有时间管理自己的身体,长期过度劳累,造成身体免疫力降低,容易引发身体疾病的发生。虫积消瘦的治疗方法,是建立在治本的原则上的,患者要注意调理身体,耐心治疗,从根源上治疗疾病。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胃却越来越差了。有统计显示,全球共有5亿胃病患者,中国就占了1.2亿,是名副其实的“胃病大国”。在中医里,提到胃就不能不说脾,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强,就会引发很多疾病。我觉得养生必须先养脾胃,胃强身体才强壮,胃弱身体就虚弱。如果把长寿比喻成盖房子,护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基不牢,吃再多营养品、保健品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查查你的脾胃是否健康

  脾胃不好的人,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我在门诊中常碰到这样的病人:有的面色苍白,口唇没有一点光泽;有的过于消瘦,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了;有的很胖,看似体格庞大,但一点都不结实;还有的说话有气无力,精神不振,年纪轻轻却未老先衰……多是由于他们的脾胃功能受损所造成的。因此,要知道脾胃好不好,我常看以下几个部位:

  口唇。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另外,睡觉时会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一种表现。

  鼻子。脾胃的经脉和人的鼻子相连。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虚弱所导致的。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

  眼睛。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另外,脾和人体液的吸收关系很大,如果常出现眼睛红肿、脸肿等现象,也可能是脾的问题。

  耳朵。脾胃虚弱会导致人的肾气不足,常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

  此外,很多人的脾胃不好,是由过度劳累或情绪引起的。尤其是春天,肝火旺盛,人往往易怒。脾胃失调的人,春天常常觉得身上没劲儿、手脚冰凉、有时还会拉肚子。

  脾胃受伤五脏都遭殃

  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心与脾就像一对母子,心脏病要从脾胃治。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反过来,脾胃也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脾胃虚最先影响肺。肺像个“宰相”,专门辅佐心脏这个“君主”。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助心脏治理全身。然而,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脾虚往往肾也虚。人的精力充沛肾气就充足。肾的精气强弱,还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养肾脏有关。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

  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

  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虽然脾胃生病的起因不一样,但必须一起养。

  脾胃有三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

  有些药最伤脾胃。很多西药都会刺激肠胃,比如硫酸亚铁、氨茶碱等会让人恶心、呕吐;胍乙啶、心得安等会引起腹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消炎痛等会诱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导致出血。一些苦寒类的中药,如板蓝根、六神丸等,虚寒体质、经常拉肚子的人不宜久服。

  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人愤怒、怨恨或焦虑时,胃和脸一样充血而发红;人悲伤、沮丧或忧郁时,胃就变得苍白,胃液分泌不足,活动也减少。中医也认为,不良情绪会影响肝的调节功能,进而会影响脾胃。可见,学会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

  多动脚趾养脾胃。我经常让脾胃不好的病人多动脚趾,相当于按摩脾胃二经。上班时,可以边工作边用脚趾抓地、抓鞋底,每次抓5分钟。或者在洗脚盆里放一些椭圆形、大小适中的鹅卵石,边泡脚边用脚趾抓石头。

  脾胃喜欢细碎的食物。脾胃和老奶奶一样喜欢细碎的食物。国外有研究证明,如果每口食物都能做到反复咀嚼,坚持几十年,你的健康状况就会明显好于同龄人。

  春夏秋冬各有养法。春天少吃酸,多吃点甜味食物,如山药、香蕉、大枣等,以养脾脏之气。夏天湿气较重,多吃豆类健脾利湿,同时少淋雨、少贪凉。从立秋开始多喝粥,粥最健脾。冬季寒冷,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平时最好早睡晚起、多晒太阳,让身体温暖,是保护脾胃的最好方法。

  健脾与养生

  脾为后天之本,人类健康长寿与否,与脾胃有直接关系。

  人体气血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穀精微。气血充足,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坚实,肌肤和毛发光亮润泽,外邪不易侵犯,身体不易发病,容光焕发,身体矫健,自然也就健康长寿。

  反之,脾胃运化失常,气血化源不足,则会出现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肌肤毛发枯萎无光泽,外邪极易入侵,体内易发疾病,面色枯槁,发疏易脱,身形萎缩,多病夭横。

  津液也是来自脾胃运化的水穀津微,津液和调则外可布散体表,滋养肌肤毛发,上可流注孔窍,滋养眼耳口鼻,内可滋养五脏六腑,维持正常活动,旁可充骨填髓,流注关节,使髓满骨壮,关节自如,还可化生血液,灌溉全身。

  如果脾胃运化失常,则可破坏津液的代谢平衡,从而导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环流障碍,水液停滞不动,或津液大量流失等病理改变,直接影响到人的长寿健康。

  正因如此,中医经常强调脾胃的调养与补益,古代就有医家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对于脾胃虚弱的病人或中老年人,都主张运用“益气”、或“补中”的办法来加强后天功能。

  所谓“益气”,是针对“脾胃气虚”而言,气虚是衰老过程中的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人体多种生理机能的减退,抵抗能力的下降。因此补气益气,就是通过加强脾胃后天消化吸收的能力,来增强机体的各系统器官的生理机能,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这是抗衰老的重要途径。

  所谓“补中”,也是针对中气不足的有效措施,脾胃功能下降,是导致机体衰老的重要方面。中医学历来重视后天之本“脾胃”的功能,补中则增强脾胃功能,这在抗衰老中具有重要意义。只要能保持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就能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很多人原本生来就先天不足,为何也能得于高寿,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通过养后天以养先天,后天养生可补先天不足。古往今来,这种事例数不胜数。如明末清初的曹庭栋,虽然“幼有嬴疾,俗所谓童子痨”,可以说是先天不足,但他仍活到九十多岁,被世人称之为养生学家。究其养生之术,用他自已的话来讲:“起居寝食琐屑求之”,并无高深奥妙之处。尤其是在他的《老老恒言》中,列有100个药粥方,“粥能益人,老年尤宜。老年有竞食粥,亦能体健享大寿”。这条粥养经验,正是养后天之本脾胃的绝妙良方。正如《医药六书药性总义》中所说:“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粳米粥为滋生化育神丹。”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粥饭是养、脾胃无上之食,《随息居饮食谱》誉之为“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有位著名的军机大臣张廷玉(1672~1755),享年84岁。可奇怪的是,张廷玉先天不足,少年时体质很差,弱不禁风,时常生病遭灾,平时言谈举止无力,步行500米路就感到疲惫不堪。其父张英,清朝大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常为这小生命担忧,以为他活不到成年就会早早天折。可张廷玉十分注重后天养生以弥补先天不足,一方面动以养形,节欲养肾,另外注意饮食养生。他家虽说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参茸补品一点不缺,但他都不屑一顾,重视养护脾胃,保全后天之本。

  近代著名画家谭建丞,浙江湖州人,曾被国画大师李苦禅誉为“江南书画长一擘”,95岁后仍有书画大作问世。他也先天不足,其父母患肺病咯血,比他小2岁的弟弟因肺病夭折,所以人们都认为他活不到30岁。先天不足,后天又如何养生呢?谭老说:“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少吃,二是多动,三是睡足,四是晚餐吃粥。陆放翁把吃粥作为长寿秘诀,我也是每天晚上吃粥。“实际上,第一点“少吃”与第四点“喝粥”,也正是养护后天之本脾胃的最佳妙法。这些正是养后天、健脾胃与摄生保健、益寿延年的辩证法。

  养“后天”要诀

  自从每个人离开母体开始,直到生命终结,都必须依赖后天饮食的供养,也就是说,人这一生都要依靠脾的运化功能来供给营养物质和能量。因此,养护脾胃,健脾益气,也就成了人一生十分重要的养生手段。古代无数的养生家们在这方面都积累了极其宝贵们经验,今择其主要而实用的方法,向读者们作一推介。

  一、饮食养脾

  应用饮食来养护后天之本---脾胃,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这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饮食养脾方法,二是常吃养脾食物。

  对于饮食养脾方法,历代流传下少格言名句。如晋代葛洪:“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洞微经》:“太饥伤脾,太饱伤气”。元代邹铉《寿亲养老新书》:“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夜晚减一口,活到九十九。”明代胡文焕《养生要诀》:“饮酒一斛,不如饱食一粥。”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日少食以安脾也”。民谚:“少食多滋味,多食伤脾胃”等等。对古代这些后天养脾的各种经验,笔者已做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归纳,并在本书第二章中的“食养”里作了详细介绍,即“喝粥”养脾,“无饥无饱”养脾,“以通为补”养脾,也可参考笔者所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编长寿药粥谱》一书,在此不再赘叙。

  应用养脾食物,这又是养后天的根本大法。很多养脾食物,人一生都得食用,使脾胃永保康健。对于平素脾胃虚弱,或胃肠功能差的病人和老人,表现为面色萎黄,精神疲惫,体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后作胀,大便溏泻,或穀食不化,四肢欠温,气短怕冷,或妇女体弱带下,舌淡,边有齿印,脉细无力等,常吃养脾食物,更为有益。可供经常服食的补养脾胃食品如下:

  粳米-----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罩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可以说凡虚弱之人,粳木皆宜,尤脾虚之人,最宜食之。

  糯米-----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代孙思邈说:“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本经逢原》说得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滞。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锅巴-----又称锅焦。性平。《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它“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凡脾虚不运,饮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虚久泻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儿常用健脾消食的“锅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梁侯瀛集验良方》中用以治疗“老幼脾虚久泻不癒”就是用锅巴同莲子肉为末加白糖调服,颇有效果。

  西国米-----又称西谷米,西米。白净滑糯,营养丰富。性温,昧甘,能温中补脾,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颇宜。《柑园小识》记载:“西谷米健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番薯-----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本草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薏苡仁-----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代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梗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饭豇豆-----性平,味甘,能健补脾胃,对脾胃虚弱,食少便泻,或妇女脾虚带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的记载。明代李时珍还说它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

  白扁豆-----性平,昧甘,能补脾胃虚弱。《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穀也。止泄泻,暖脾胃。”《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会约医镜》认为:扁豆“炒用健脾止泻”。

  牛肉-----性平,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医林纂要》中说得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宜用牛肉炖汁服食,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进服,这对脾胃虚弱的恢复,大有裨益。

  牛肚-----性平,昧甘,也能补虚养脾胃。历代医家多有论说。《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记载。《本草蒙筌》亦称牛肚“健脾胃””《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

  鲫鱼-----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本草经疏》还说:“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白鯗-----为大黄鱼或者小黄鱼的乾制品。有健脾、开胃、补虚、消食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它“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本草汇言》中还说:“黄鱼有养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减,不能进厚味者。以白鯗水煮烂食之,健利肠胃,为肠虚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诚药食中之良品也。”

  鲈鱼-----性平,味甘,能补益脾胃。《本草经疏》说得好:“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脾胃有病,则五脏无所滋养,脾虚则水气泛滥。益脾胃则诸证自除。”脾胃虚弱者可常食之。

  大枣-----性温,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大枣安中养脾”的记载。明代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脾虚气血不足之人,可经常服用大枣。

  芡实-----性平,味甘涩,入脾、肾二经,有补脾益气、固肾涩精为作用,尤其是脾虚而大便泄泻,或脾虚妇人带下者,食之最妙。

  菱角-----熟者甘平,鲜者甘凉,煮熟服食,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本草衍义》中曾说:“煮熟取仁食之,代粮。”《本草纲目拾遗》亦载:“菱粉补脾胃,强脚膝,健力益气。”脾胃气虚者食之为佳。

  莲子肉-----性平,味甘涩,有补脾胃之功。明代李时珍认为:“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玉楸药解》中还说:“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

  花生-----性平,味甘,中医多认为有补脾养胃的作用。如《本草备要》说它能“补脾润肺”。《滇南本草图说》又指出:花生“补中益气”。《药性考》记载:花生“炒熟用开胃醒脾”。清代医家张璐也认为:“长生果能健脾胃,饮食难消者宜之。”

  栗子-----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养胃健脾。清代名医黄元御曾在《玉楸药解》中推介:栗子,补中益气,充虚益馁,培土实脾,诸物莫逮。”但需注意的是,一次不可食之过多,正如明代李时珍所说:“若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矣。”

  藕-----生者甘寒,熟者甘温,入脾胃经,藕煮熟食用,能健脾开胃。唐代食医孟洗曾说:“蒸食甚补五脏”,《本草汇言》又指出:“如煮熟食,能养脏腑,和脾胃。”

  香菇-----性平,味甘,专入胃经。《日用本草》记载:“益气,不饥”,《本经逢原》又说它“大益胃气”。清代医家黄宫绣也认为,惟香蕈味甘性平,食中佳品,大能益胃助食”。常食有养后天脾胃之功。

  此外,具有健脾胃、养后天的食品还有粟米、玉米、高粱、青棵、蚕豆、豇豆、马铃薯、芋头、燕窝、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白木耳、葡萄、桂圆、狗肉、兔肉、猪肚、羊肚、鸡肉、青鱼、鲢鱼、乌鱼、鲂鱼、白鱼、银鱼、鲑鱼等。

  二、药物补脾

  俗话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对于平常健康人来说,总以食补为先。但对于年迈之人,或多病之人,或体虚之人,往往“食补不如药补”,或者说“药补胜于食补”,因为药物补脾之力毕强于饮食养脾。

  补脾药物分为中草药与中成药。常用中草药有党参、太子参、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怀山药、芡实、莲子肉、黄精、炙甘草等,常用的中成药有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香砂六君于丸、香砂养胃丸、参苓白术散、资生丸、健脾丸、枳术丸、理中丸、保和丸等。以上健脾胃的中药,若能在老中医指导下选用,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以动助脾

  中国古今许多养生家都提倡饭后散步缓行,以助脾胃消化功能,这的确是“以动助脾”的养护后天之道。千百年的养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确行之有效,颇多裨益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家兼养生家,以自身实践活到101岁。他在《千金翼方》中就指出:“平日点心饭后,出门庭行五六十步,中食后,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紧接著又说:“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摄养枕中方》还有介绍:“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庭栋也十分注重“以动助脾”的养护后天法。他在《老老恒言》中是这样说的:“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步所以动之。琅环记曰,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动摇其身以消食也。”由此可见,饭后缓行散步,是古代养生家实践经验的总结。

  进食后,立即卧床休息睡觉,于消化不利。古代即有“饱食勿便卧”,“食饱不得急行”之说法。食后便卧会使饮食停滞,食后急行又会使血流于四肢,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而食后缓缓活动,则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这就是“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的道理。

  近代很多百岁老人的养生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从大量老寿星的实践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绝大多数长寿老人,都有饭后百步走的良好习惯。广东梅山县年逾百岁的古二妹,一生“生活规律,早起早睡,饭后散步,常做家务”。中国“龙行”功夫大师刘志清,生于1885年,年逾百岁,“习惯于饭后百步走”。革命老人徐特立活到91岁高龄,总结出四句养生之道:“基本吃素,饭后散步,遇事不怒,劳逸适度。”著名诗人臧克家,多灾多病,活到91岁,他始终坚持每日三步曲:清晨、午餐后、晚饭后,必去胡同散步,风雨霜雪无阻。被尊称为“革命老大姐”的百岁老人帅孟奇,一生俭朴,她的养生口诀是:“饭后百步走,吃饭留三口”。实际上,这一极为宝贵的养生经验,由于极为普通,极为平常,也往往极易被入们忽视去总结它了。至于有些学者反对饭后散步的说法,笔者真有一种“无稽之谈,不屑一顾”的感觉,几十年来,我每餐后即丢下饭碗,缓缓散步,已成习惯,十分舒适。

  四、摩腹护脾

  每当饱食之后,以手按摩腹部,也是古代养生家们的一种养护脾胃的常用方法。

  食后摩腹法是:吃饭以后,将手搓热,放于上腹部,按顺时针方向环转推摩,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可连续二三十次不等。此法可促进胃肠消化功能,有利于腹腔血液循环,还能治疗一些疾病。只要持之以恒,对脾的运化功能有益。自唐代孙思邈提出:“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之后,后世养生家多有所沿用,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摩腹实为按摩保健法的具体应用。按摩是对身体局部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也就是明代养生学家罗洪在《万寿仙书》中所说的“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的效果。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和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器官组织的功能,使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食后摩腹,刺激腹部相应的穴位,尤其是脾胃经络在腹部的穴位作用,使得气血循经络而运行,防止脾胃气滞,畅达脾胃气血,更加有助于增强脾主运化的功能,达到养护后天之本的作用。

  五、艾灸健脾

  中国传统医学里有不少神奇的东西,怪不得近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艾灸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

  《扁鹊心法》中指出:“夫人之真气,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紧接著又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据史料记载:唐代药王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后来活到101岁。《旧唐书》中亦说:柳公度年80岁,步履轻便,别人向他请教养生之术,他回答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使气海常温耳。”柳公度也是经常用艾灸气海以防病延年的。《针灸集成》还记载:广西有一人,“少时多病,遇一异人,教令每岁灸脐中,自后康健。”脐中即“神阙”穴,结果是“年逾百岁而甚健壮”。

  另据日本《东岗舍笔记》云:三河国宝饭郡水泉村农人满平,庆长七年生于该村,宽政八年,寿达194岁,于享保年间受庆贺,被征至江府,献白发,赐御米若干”《日本·文库名家漫笔》中又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要推荐几位长寿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满平及其一家三代老人,此时满平已242岁。当问满平何术致长寿时,答曰:“无他妙法,惟我家自祖先相传,灸三里,其灸法:每月自朔日(阴历初一)灸,至八日而止,年中逐月无间断。灸数不同,法如下。右侧:朔八壮,二日九壮,三日十一壮,四日十一壮,五日九壮,六日九壮,七日八壮,八日八壮。左侧:朔日九壮,二日十一壮,三日十一壮,四日十一壮,五日十壮,六日九壮,七日九壮,八日一壮。灸之灼,谓之一壮,久为使人壮健。”

  日本根据传统中医的古籍研究筛选有效的保健穴位:七八岁灸风门,可以顶防感冒、肺结核;到了十四五岁,灸三阴交穴,能使泌尿、生殖系统健康,还可以调摄女性月经,故三阴交亦为女子必灸穴;三十岁起到四十岁,灸足三里可以预防消化系统疾病,防止衰老,增强体质,预防一切疾病;对老人,还可以预防中风,是最好的长寿方法。对此,日本学者泽田健曾说过:“足三里,古称长寿灸,日本民间有八日灸,即每月初一灸一次,每隔八日灸一次。”养生灸法普遍流传日本民间,曾掀起过足三里灸的保健热潮,甚至民间还有“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旅行”之说。

  由此可见,艾灸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具有温阳培元,补气健脾,强壮后天,养生保健之功。因此,古代养生学家曾说过:“若要安,三里常不乾。”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艾灸法可以调节胃肠运动,血管舒缩,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功能以及血液成分,增强机体的防御免疫功能。艾灸法对于脾气虚弱的中老年人,还可以起到有效的保健延年作用。最常用的艾灸健脾穴位有: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全身四大总穴之一,经常用艾灸,具有健脾胃,补中气,通经络,和气血的作用。

  神阙------为任脉经穴,经常艾灸,可温通元阳,脾胃健旺。

  气海------常用艾灸此穴,补元气,暖脾阳,强壮后天之本,祛病养生延年。

  健脾资粮[转]

  五谷杂粮:

  1、粳米:又名大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壮气力,强肌肉之功。用于脾虚烦闷,泄泻,消瘦,下痢。

  2、玉米:又名包谷。味甘,性平。有补中健脾,除湿利尿之功。可用于泄泻,痢疾等病。

  3、粟米:又名小米。味甘咸,性微寒。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肾之功。用于脾肾不足所致的纳食少,烦渴,反胃呕吐及病后体弱等。

  4、高粱:味甘,性平。有健脾益中,渗湿止痢之功。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湿热吐泻下痢等。

  5、糯米:又名江米。味甘,性温。有暖脾胃、补中益气之功。用于胃寒痛,消渴,自汗,便溏,腹泻。

  6、小麦:味甘,性凉。有健脾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之功。用于口干咽燥,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

  7、大麦:味甘咸,性微寒。有益气健脾,止渴除烦之功。用于脾胃虚弱之消化不良,呕吐泄泻等。

  8、甘薯:又名红薯。味甘,性平。有健脾胃,润便之功。用于形体消瘦,便秘等。

  9、⑨黄豆:味甘,性平。有健脾宽中,润燥之功。用于疳积瘦弱,腹胀泻痢等症。

  10、 蚕豆:味甘,性平。有健脾利湿之功效。用于脾虚食少,便溏等症。

  11 、豆浆:味甘,性平。有润燥补虚之功。用于体弱不健,肠燥便秘等。

  12、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止泻,利水渗湿之功。用于泄泻,食欲不振之症。

  13 、莲子:味甘涩,性平。有健脾止泻之功。用于脾虚久泻,食欲不振。

  14、荞麦:味甘,性凉。有消积下气,健脾除湿之功。用于胃肠积滞,腹胀满,及脾虚而有湿热的腹泻、痢疾。

  15、 芝麻油:味甘,性凉。有润肠通便,解毒,生肌之功。用于肠燥便秘,蛔虫,食积腹痛,溃疡等。

  16、 菜油:味辛,性温。有润肠健脾之功。用于脾不健运,食少乏味,肠燥便秘等症。

  肉蛋类

  1、猪肉:味甘咸,性平。有滋养脏腑,补中益气,滑润肌肤之功。用于气血不足,病后体弱消瘦,血少津枯之便秘等。

  2、猪肚:味甘,性温。有补虚损,健脾胃之效。用于虚劳瘦弱,胃疼痛,胃下垂,小儿疳积等。

  3、猪脾:味甘,性平。能健运脾胃。用于脾胃气虚引起的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腹胀,便溏之症。

  4、牛肉:味甘,性平。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之效。用于虚损消瘦,食少纳呆,脾虚水肿等。

  5、⑤牛肚:味甘,性平。有补脾胃,助消化,益气血之功效。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气血不足的体质虚弱。

  6、狗肉:味咸,性温。有补中益气,补肾助阳之功。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胀满,饮食减少之症。但一般不宜于春、夏服用。

  7、鸡肉:味甘,性温。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之功。用于虚劳瘦弱、中虚食少、泄泻等病。

  8、鸭肉:味甘咸,性平微寒。有滋阴养胃,补血之功。用于胃阴不足所致的厌食等症。但外感初起,或便溏、腹泻者不宜。

  9、兔肉:味甘,性凉。有补脾益气之功。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体倦乏力,或消渴口干。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10、 鹌鹑蛋:味甘,性平。有补益气血,强筋壮骨之功。用于小儿营养不良,食少,倦怠,腹泻,幼儿发育不良等症。

  11 、鹅蛋:味甘,性温。有补气血和胃的作用。用于病愈后体质虚弱,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者。

  12、 鹅肉:味甘,性平。有益气补虚,和胃之功。用于消瘦乏力,呃逆等症。

  13 、鹌鹑:味甘,性平。有补五脏,益中气,清利湿热之功。用于营养不良,虚劳瘦弱,久泻久痢,食欲不振等病。

  水产品类

  1、草鱼:味甘,性温。有补脾暖胃之功。用于虚损,少气乏力,饮食减少之症。

  2、鲫鱼:味甘,性平。能益脾开胃,利水除湿。适用于脾胃虚弱,少食乏力,或呕吐、干哕。

  3、鳝鱼:味甘,性温。有补虚损,补气血,强筋骨之效。用于小儿久病,气血不足,脏腑虚弱,出现疲倦食少,肚腹冷痛,肠鸣泄泻等症。

  4、黄花鱼:味甘,性平。可补虚,开胃。凡小儿久病体虚,面黄消瘦,饮食减少者,皆可食用。但体胖有内热者慎服,多食易发疮助热。

  5、带鱼:味甘,性温。有补虚损,益气血之功。适用于久病体弱小儿,症见食少,消瘦,皮肤干燥,气短乏力等。

  6、鳙鱼:又名胖头鱼、大头鱼。味甘,性温。可暖脾胃,益脑髓。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而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7、平鱼:味甘,性平。有补益气血,健脾益胃之功。用于小儿久病体虚,气血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症。

  蔬菜类

  1、番茄:又名西红柿。味甘酸,性微寒。有健脾开胃,生津止渴之功。用于食欲不振,热病,口渴等。

  2、红萝卜:味甘,性平微凉。有健脾化湿,润肠通便之效。用于便秘,久痢,肠胃不适,消化不良等病。

  3、白萝卜:又名莱菔。味辛甘,性凉。有宽中下气,消食化痰之功。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等。

  4、生姜:味辛,性温。有温中止呕之功。用于胃疼腹痛、呕吐等。

  5、大蒜:味辛,性温。有醒脾、健胃、消积、杀虫之功。用于泄泻,痢疾,食积,虫积等病。

  6、韭菜:味辛,性温。有温中行气之功。用于反胃呕吐,误食铁钉、铁针等。

  7、山药:味甘,性平。有健脾益气,养阴之功。用于脾虚气弱,食少便溏或泄泻。

  8、大头菜:味苦辛甘,性平。有温暖脾胃,顺气开胃,解毒利湿之功。用于食积不化,寒凉饮冷所致的腹痛,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等症。

  9、芫荽:又名香菜。味辛,性温。有健胃理气之功。用于脾胃不和,食欲不振,恶心等症。

  10、 莲藕:味甘,熟用性微温。有补益脾胃,止泻之功。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呕吐反胃,腹泻等。

  11、 甘蓝:又名蓝菜、包心菜。味甘,性平。能益脾和胃,缓急止痛。用于脾胃不和,脘腹拘急疼痛,可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12 、南瓜:又名窝瓜。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驱蛔虫之功。用于脾虚气弱,或营养不良;生南瓜子可驱蛔虫。

  13、 香菇:又名香蕈、冬菇。味甘,性平。能补脾胃,益气。用于脾胃虚弱,食欲减退,少气乏力之症。现代用于防治佝偻病、胃癌。

  14、 猴头菇:味甘,性平。有补脾益气,助消化之功。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消化不良,或体倦乏力。

  15、 芋头:味辛,性平,有小毒。可以补益脾胃,适合食少瘦弱,大便秘结者食用。

  16、 扁豆:味甘,性平。有健脾开胃,和中益气,消暑化湿之功效。用于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便溏,泄泻水肿等病。

  17、 蘑菇:味甘,性微寒平。能健脾开胃,增进食欲。适用于体质虚弱,饮食不香,胃胀不适之症。

  18、 白木耳:又名银耳。味甘淡,性平。可养胃生津。适用于体质虚弱,久病、热病后饮食不香,精神不振,大便干燥者。

  19、 辣椒:味苦辛,性大热。能暖胃祛寒,适用于过食生冷所致的胃寒疼痛、不思饮食,以及呕吐、腹泻、下痢,还可开胃助消化,增进食欲。多食对胃有刺激性。有内热、痔疮、溃疡病者应少食或忌食。

  水果类

  1、苹果:味甘酸,性平。有健脾益胃,生津止渴之功。用于中气不足,腹泻,便秘等。

  2、香蕉:味甘,性寒。有清热润肠之功。用于实证便秘。

  3、荔枝:味甘微酸,性温。有补脾益肝,养血安神之效。用于脾虚久泻,胃疼腹痛,呃逆等。

  4、橙子:味酸,性凉。有健脾和胃,止呕宽胸之功。用于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呕吐,便秘等。

  5、山楂:味酸甘,性微温。有健胃消食,活血化瘀之功。用于小儿消化不良,食积内停。

  6、木瓜:味甘,性平。有健脾胃,助消化之功。用于胃痛,消化不良等。

  7、桃子:味甘酸,性温。有补气生津,活血消积之功。用于津伤肠燥便秘,瘀血肿块,肝脾肿大等。

  8、甘蔗:味甘,性寒。有清热和胃,除烦止渴之功。用于热病口渴,反胃呕吐等。

  9、柠檬:味酸甘,性寒平。有祛暑止渴,和胃生津之功,可解暑热,除烦渴,增进食欲,止呕恶,下气和胃。用于治疗胃脘不适。

  10、 椰子:味甘,性温。椰子肉补虚,强壮身体,用于治疗小儿疳积黄瘦;还可驱虫,对绦虫、姜片虫有效。

  11、 无花果:味甘,性平。有健脾开胃,清热润肠之功。用于食欲不振,便秘,泻痢等症。

  12、 石榴:味甘、微酸、涩,性温。能生津止渴,收涩止泻。甜石榴用于胃阴不足,口渴咽干,小儿疳积;酸石榴可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石榴皮杀虫、驱虫,治虫积腹痛。

  13、 栗子:又名板栗。味甘,性温。可健脾养胃。适用于饮食少,身体瘦弱,经常腹泻的小儿。

  14、 大枣:味甘,性温平。有益气养血,补脾健胃,生津止渴,强神壮力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纳食不香,大便稀溏,气血不足,贫血缺血,面黄肌瘦,睡眠不安者。小儿不宜生食,熟食每次不宜过多,食入过多则助湿生热,胃胀中满,损坏牙齿。

  15、 落花生:又名花生、长生果。能补脾开胃。适用于脾胃不和,胃腹胀满,不思饮食者。

  16、 榧子:又名香榧子。味甘涩,性平。可杀虫,润肠通便,消食化积。适用于小儿黄瘦疳积,对蛔虫、蛲虫、钩虫等虫积腹痛有效。

  下面,说说健脾的方法:

  说到健脾的问题,我们先要来了解脾的功能,以及和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

  脾主土,主运化。这运化有两方面的意,一方面是指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是指对体液的代谢作用。因为人体生命的维持,得有食物营养物质的不断补充,但这食物营养物质的摄取又有赖于脾的健运。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充分的说明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在中医上,说到脾,总是把脾和胃一起讲。因为脾和胃是一对互为表里的关系,都处于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生清”“胃主降浊”,这就是脾和胃之间的相互关系。脾的运化和胃的受纳,是脾针对胃来说的,也就是说胃是负责把食物装进胃囊里,没有脾的运化功能,食物的营养物质就不能消化吸收和利用。脾的升和胃的降,是指身体所气运动的一种形式,气的上提和下降,必在于中焦脾胃的升降上为枢纽。胃为脾胃有上述的相互关系,所以就常常把脾和胃合起来讲。在治疗上单一的治脾和治胃也不能单独的分开来治了。

  肝主疏泄,这疏泄就是指肝能对一身气机的调理作用。肝和脾的关系很密切,临床上脾胃病有85%都要考虑到肝的疏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是社会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必会有很多想不开的事,会让人的情绪压抑,人的情绪压抑了,首先最大的表现就是没胃口,不想吃东西了。很多人都说“生气啊,气都气饱了”,这种情况就是人的情绪压抑了,影响了肝的疏泄功能,导至了“木不疏土”(脾胃的运化功能,得靠肝的疏泄,如果说肝气不舒,人体的气机就会不畅,首当其冲的就是脾胃的问题)。所以在临床治疗脾胃病时,肝的疏泄问题必要去考虑。著名的健脾基础方“六君子汤”,方中用到的陈皮,就是为了疏肝理气。另两个名方“小柴胡汤”和“逍遥丸”,从组方上来看,前者为脾虚肝郁化火的病机很对证;后方则是健脾疏肝的的代表方。脾胃要健运,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确,这是非常关系的。

  肺主气,李东垣“脾胃一虚肺气先绝”,他所创的“补中益气汤”取人参、和黄芪两药为主,意在大补肺之气,肺气足全身之气有所主,才能下滋于肾。风木闭于地,则肝不疏泄,所以加柴胡、升麻两味风药,以取风性这上扬,让气能更好的上达于肺。从李氏对本方的方名来看,虽说是补中益气汤,但从整个方来说则是大补肺气为主。气为阳,主升。气足了才能升,“脾主升清”,所以说气足了脾的运化才有所主,清气才能得以升发。自李东垣后,后世的医家对于健脾胃,也总是以补气药为主,“四君子汤”系列方剂,也是取人参为主药,这一思路也是来于李氏。

  气虽为阳,主升。但是人一身阳气的根本在于肾阳,气如果说虚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转化成为阳虚。此时病人除了见神疲无力等气虚症状以外,还会并见四肢冰冷,夜尿多,大便溏(严重的水泄),这种情况就是肾阳虚的表现出来了,治疗得在健脾胃的同时加温补肾阳的药,比如补骨脂、炮附子等药。单一的还用补气药必没有什么很好的效果。对于这种肾阳虚明显的脾虚不运化的腹泄症,补中益气汤禁用。因为阳虚之人再用风药,会动摇下元的根本。治疗得健脾温肾,再加固涩药,比如石榴皮等来治。如果说用补中益气汤来治,特别是对于一些老年人,弄不好会引虚阳暴升,血压上压高的人,会脑出血。

  脾为太阴湿土,最怕湿,所以说到健脾药,用得最多是白术,主要在于去湿。但对白术的炮制有很大的药效差别。本人从临床治疗上来观察,生白术主要在于生津,炒白术才作用于健脾。病人见大便虎头蛇尾(大便前面拉出来很硬,后面的是溏稀,严重是水泄样的),不能用生白术,一用生白术就会成为水泄样大便,并且不好止。而见大便干结,又没有见阳明腑实症(大便硬结,几天不排,肚子按去痛,人会傍晚发热等症状),这主要的原因是脾虚胃强(脾虚不能为胃行津液),用生白术的效果非常好,我见这种情况出来,一般重用生白术30克作为主药来治,效果很好,一般吃一两天大便就通畅。

  见到阳明腑实症的,内热太强了,必会消耗人体的元气,中医上称为“大火食气”。我们感冒发高烧了,天气太热了,人都会觉得没力气,四肢困乏无力的,这就是太热了,消耗了人体的元气。治疗得用“承气汤”以去实热,热去了才能保住元气啊。所以以前的中医先贤对这种治疗方式称为“及下存阴”(大热会消耗津液,同时也在消耗元气。),从健脾的角度来说,是“及下保气”。脾的运化得有气为基础物质,但气为阳,没有阴,脾一样的不会运化。因为脾为太阴湿土,最怕湿,所以一直以来对于脾气(阳)虚的论述很多,对于脾阴虚方面讲得很少。从阳明内热的临床上来看,虽说大便通了,内热得解,但病人还是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会没有什么胃口,吃了也不太好消化的症状。这有胃阴被灼伤的方面存在,但胃只是主受纳,运化还是得靠脾。对于这种情况,健脾得考虑到脾阴方面了。在健脾补气的基础上,得再加些生山药等养脾阴的药来治,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本人对于内热去后的脾胃调理,用六君子汤加生山药、北沙参、玉竹等药来治,效果还可以,一般一两剂药下去,病人就会觉得胃口开,有力气起来。

  对于脾虚不运的病人,很多人会用六神曲、山楂等助消化药来治。要知道脾气、脾阴才是主脾之运化的根本,脾气足了,脾自能运化,不是说动不动就是一路的助消化药来猛下。我见过很多消化不良的病人,饭吃了以后肚子会顶顶的很不舒服,有的肚子长期的胀着,一把脉都是虚弱无力,一问都说四肢困乏无力等脾气虚很明显。但一看前医的药方,还是一路的理气消导药。这种情况是脾虚不运化,治疗不是在于去用助消化药来消导,而在于健运脾胃。大剂的人参、白术一下去,肚子反而不胀了,吃东西也不会顶顶了。要健,不在于运,不健则不能运。这是健脾的关键。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会造成对脾胃的不运化,就是肝寒证。肝藏血,内寄于相火。人的情绪、血瘀等都会消耗肝之阴血,所以肝中的相火常常会上冲,所以很多人只会去考虑到肝阳过旺的一面。其实从临床上来说,肝寒症也常常见到。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都有冰箱,过吃冰冷食物先伤脾阳,再伤肾阳。抗生素的乱用、中药清热解毒药的乱吃,都会使阳气受损则不能升发,肝性是升发的,阳损不能升发了,肝之升发之生受到了抑制,同时也会伤了肝之阳气。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疝气痛”就是很明显的肝寒症。因为肝之经下络于阴器,肝寒不能升发了,寒气下凝于阴器而痛,用药用荔枝核、吴茱萸等药来治。肝之阳被伤不能升发,脾土就得不到肝木的疏导,以至脾不运化。这种病人常常见胃脘部痞胀、消化不良、嗳气(打饱隔)、肠鸣,上述的症状以下午过后到晚上加重,吃生冷的东西加重。差点的医生会以为是肝气郁滞,以疏肝理气药加消食药来治,有的医生会认为这是脾肾阳虚,治疗用温脾法来治,常常没有什么很好的效果。其实这就是肝寒症。

  张肿景《伤寒论》中的“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讲到了“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食谷欲吐,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讲到了本方用于厥阴、阳明、少阴病。我们从吴茱萸汤的组方来看,其中的人参、生姜、大枣就是一个补中温中的基础方,而吴茱萸则是一味很好的温肝药。

  中阳虚了,必会影响到体液的代谢,从而生痰湿,湿气上冲于头以至于头痛这主要的病理产物是痰湿,不论是厥阴、阳明还是少阴病其病理产物总是痰湿为患。阳虚生湿痰,湿痰为阴邪又抑中阳,从而导致了中阳虚脾不运化,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治疗的关键在于去中焦之湿寒,湿寒一去脾阳得升才能运化水谷。本人治疗肝寒所至的脾虚不运,必在吴茱萸汤为基础方来加味治疗,效果理想。10天前就来一老妇,因其媳妇孝敬,弄了好些西洋参和铁皮枫斗,研成粉未吃(现在杭州金华等地很多人都这样去吃,说是补身体),吃了两个月病见腹胀、食后胃脘痞满,口吐清水,大便溏稀,不时干呕嗳气,神疲无力。舌淡暗多津,脉沉细弱。找治时第三个中医了,见第一个中医处方,是“四逆散”加消食药为治,其中槟榔用到15克,病人自述这药服后腹胀更严重;第二中医的处方是附子理中汤为治,病人自述药服后力气稍好转,大便稍成转成形,但还是稀。我开方:党参30干姜20吴茱萸10炒白术15炒苍术20茯苓30陈皮15半夏20炙甘草10厚朴10杏仁5生大黄1。一剂。第二日病人来复诊,自述药后两小时就觉得全身开始清爽,连着几餐来肚子很舒服,已无呕逆之像。再开处方:党参30干姜15吴茱萸5炒白术15炒苍术20茯苓20陈皮15半夏10炙甘草10厚朴10杏仁5生大黄1。10剂。前天带她媳妇来找我开膏方,说其身体已无任何不适。

  肝寒至脾不运化的病证,临床很多见,只因为对于这一病证论述的人较少,很多医生也只会去套方治疗,不太去深研医理,所以对这一病证临床上的中医师大多不太去注重。要人从临床上来看,对于肝寒证的脾不运化,必要加用吴茱萸一药,用量一般3-10克,看病情而定。单纯温中,常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胃病,很多主要不是胃的问题,从中医理论上来讲,主要还是脾的问题。胃主受纳,只要能吃,可以说明了胃是好的,但吃了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这就是脾不运化的原因了。这种情况的胃病,不论西医的胃镜查出来是怎样一个情况,总得以健运脾为主,那怕是胃镜查出有糜烂性胃炎的,也只是在健脾促运化的基础上酌加些黄连、黄芩等药来去下胃中之湿热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比如说电子胃镜的图片中显示,胃体的整体的颜色淡,这是脾阳虚;色红,是胃热(如果色红同时见大便虚头蛇尾的,这是脾胃不和,脾弱胃强);有的是胃体的整体色淡暗,同时又有些红点点的,这种是脾阳虚,又有血中伏热,治疗得温肾健脾加以清热血热;胃体暗红,同时见反酸、有烧灼样的感觉,这是湿热为患,必要用黄苓、黄连等药来清热燥湿了;胃体暗红,同时还常常上火,吃后会想吐的感觉,这种是寒热错杂的病机,得从半夏泻心汤的思路来治了。

虫积消瘦的治疗方法就是这些了,为了避免病情加重,患者务必要争取早日去正规医院接受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