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工作和生存的压力都非常大的,生活规律不健康,人们的身体状况很容易出现问题。小儿室间隔缺损最容易找上门,不用惊慌失措,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治疗
1、药物治疗
小型缺损者无须治疗。然而,在进行可能导致短暂菌血症如牙科或其他创伤性治疗以前,为避免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需事先用抗生素预防。有中至大型左向右分流,产生心力衰竭的婴儿,当可能出现缺损部分或完全自然关闭时,也可最初以药物治疗:
(1)利尿药:降低心脏负荷和体循环静脉的充血状况。螺内酯(安体舒通)有保钾作用。同时使用呋塞米和螺内酯(安体舒通),无须额外补钾。
(2)地高辛:但在小婴儿最初出现负荷加重时一般不用。
(3)血管扩张药:如依那普利和卡托普利能有效降低体循环的超负荷状况。在长期使用这些药的过程中,应定期检测血电解质、地高辛水平、肾功能情况。当药物治疗无效,则表明需尽早实施手术治疗。
2、外科治疗
(1)手术指征:对于不伴其他畸形的单纯室间隔缺损,药物不能控制心力衰竭;有大的左向右分流,出现活动受限、反应差的;肺高压反复肺部感染者。若肺∶主动脉血流量大于2,说明至少存在中型缺损,需要行手术关闭缺口;该比值不到2∶1,不会出现肺动脉高压,一般先以药物治疗,1~2岁后复查心导管了解左向右分流量的变化及肺血管阻力;如果5~6岁小儿肺动脉压力仍持续高于主动脉50%,为减少肺血管疾病的发生,也需要进行手术。大多数病人在3~12个月时做手术,在这年龄阶段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肺动脉压力可恢复正常。在心血管治疗中心,现在行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的婴儿病死率接近于0。
(2)术后早期并发症:心室功能不良引起的心脏低位流出道综合征,完全性传导阻滞,肺动脉高压危象。
(3)手术治疗:大多室间隔缺损可经心房路径修复,此外,通过该路径亦可切除肥厚的漏斗部肌肉;动脉下型缺损可经主动脉瓣路径,但对一些肌部缺损的关闭手术必须以左心室或右心室为入口;有多个孔洞的肌部缺损小儿手术难度较大,先行肺动脉环缩术可减少分流量,1~2年后再行缺损关闭手术。手术加导管方案治疗多发孔洞型室间隔缺损将可能越来越普遍。动脉下缺损并发主动脉瓣疾病是早期手术的指征,而不是取决于分流量的大小。但是,对于无主动脉瓣畸形的宣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尚有争议:有人主张为了避免主动脉瓣并发症的出现,所有的动脉下型缺损均应手术治疗。而最近研究表明,小于5mm的缺损不可能引起主动脉瓣畸形及主动脉反流,缺损小于5mm没有临床症状的病人可仅以药物保守治疗;对伴有严重主动脉瓣脱垂和主动脉反流的患儿,除了行缺损关闭术外,还需行主动脉瓣修复手术。大型室缺引起严重肺高压者,在决定是否手术以前,先要仔细了解肺血管阻力和肺血管扩张术后肺血管阻力下降程度。行心导管术时,控制吸入100%氧及NO气体,可观察肺血管的反应程度。肺循环阻力大于8Wood单位,通常列为手术禁忌。出现艾森门格综合征者,只能行心脏移植术。
3、经导管介入治疗
目前,已有很多填补装置用于经导管闭合室间隔缺损的治疗中。用于填塞缺损的装置有Clamshell伞、Rashkind伞、Sideris纽扣等。这些装置最大的限制在于使用时需要有大的传导系统和相关的复杂置入技术,且对于填塞物的复位、调换及残留缺损的修复则无能为力。近来,Amplatzer室缺填塞装置,尤其对于肌部型缺损非常有用。Thanopoulos等报道其对8名2~10岁患儿肌部缺损的治疗,2名患儿缺损即刻关闭,其余5名在术后24h内缺口也关闭,1名在术后6个月仍存在小的分流残余。不同于肌部缺损,膜周部缺损因其接近于主动脉和三尖瓣以及缺口较大,使缺损修补难度加大。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填塞物移位、主动脉瓣穿孔等,改良的Rashkind伞、Sideris纽扣可用于晚期并发症的修复。最近,新的改良Amplatzer室缺填塞装置已开始在临床上使用,该装置为一个左侧偏心固定圆片,在填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时,不影响主动脉瓣的活动。但尚有待进一步验证。
二、预后
小型缺损预后良好,自然关闭率高达75%~80%,大多在5岁内关闭。但小儿有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大约10%~15%婴儿会发展为充血性心衰,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早期伴有肺动脉高压的小儿,1岁时可产生肺血管疾病,那些出生后肺血管阻力未降的儿童,青紫可为首发症状;艾森门格综合征的病人,多可活到40岁以上,其死因包括咯血、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脑脓肿、血栓栓塞、妊娠及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大多手术病人的远期疗效良好,少数出现心脏完全性传导阻滞,需要安置起搏器。至于一过性的术后心脏传导阻滞也可发生晚期猝死。同样,术后心室异位也易引起心室心律失常导致猝死。可常见小的残余分流,通常这些残余室缺不会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但是仍需终生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
小儿室间隔缺损一般不是非常的严重,当你体抗力提升的时候它自然就消失了,祝大家早日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