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本草拾遗》
《本草拾遗》,通称《拾遗》,别名《陈藏器本草》。唐·陈藏器撰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该书系草本经典著作,序例1卷,拾遗6卷,解纷3卷。因为该书以拾缀唐《新修本草》忽略的药品为中心思想,故以“拾遗”之名。此书已经亡佚。但曾被多种多样药业书本引入。日本国《医心方》、宋朝《证类本草》明朝《本草纲目》等书多家采录,其具体内容储存在《政类本草》中尚忠钧辑校本《本草拾遗》于1983年由蚌埠医学院科学研究科油印本广为流传全国各地个人收藏。
本书分成三一部分,序例一部分等于部论,记述了“十剂”的內容。谓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拾遗一部分共收载药品692种。分成石、草、木、兽禽、果蔬米等部,各药內容分药品名、茯苓功效、毒副作用、药力、主冶、原产地、药品形状、采制等项。《本草拾遗》在唐朝是仅次《新修本草》的一部关键草本经典著作。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