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伤口的方法主要包括清洁伤口、消毒处理、止血包扎、预防感染以及定期换药等。及时正确的处理有助于减少感染风险,促进伤口愈合。
1、清洁伤口若伤口存在异物或污染,需先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表面,去除泥沙、碎屑等。冲洗时应轻柔避免加重损伤,清洁后可观察伤口深度及出血情况。若伤口较深或出血量大,需及时就医。
2、消毒处理清洁后用碘伏或酒精棉球由伤口中心向外周螺旋式擦拭,避免重复污染。对于小面积擦伤或割伤,消毒后可自然晾干,无需包扎。注意酒精刺激性较强,黏膜或破损皮肤建议使用碘伏。
3、止血包扎轻微出血可用无菌纱布按压5-10分钟止血,止血后覆盖透气敷料。若动脉出血呈喷射状,需立即加压并抬高患肢,必要时使用止血带(需记录使用时间)。包扎不宜过紧,需保持血液循环。
4、预防感染开放性伤口可遵医嘱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红霉素软膏。若伤口污染严重或动物咬伤,需评估是否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或狂犬疫苗。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时,需口服头孢克肟片等抗生素。
5、定期换药浅表伤口每1-2天更换敷料,观察愈合情况。换药前需洗手并消毒工具,揭除敷料时顺毛发方向避免牵拉。愈合期避免搔抓,结痂后不可强行剥除,待其自然脱落。
处理过程中需保持伤口干燥,避免接触污水或污染物。如伤口超过1厘米、深达皮下、伴随活动性出血或异物残留,或出现发热、化脓等情况,应及时至急诊科清创缝合。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需特别注意伤口护理,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