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囊肿,即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其形成可能与经血逆流、遗传因素、免疫异常、激素水平异常以及医源性因素等原因有关。若存在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1、经血逆流正常情况下,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应随经血排出体外。但部分女性可能因生殖道结构异常或经血排出不畅,导致少量经血携带活性内膜细胞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并在卵巢表面种植。这些异位的内膜细胞随月经周期反复出血,逐渐形成内含陈旧性血液的囊肿,外观类似巧克力样液体,故称为巧克力囊肿。
2、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发病倾向,可能与基因突变或遗传易感性有关。若直系亲属中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其患病风险可能较普通人群升高。这类患者的细胞黏附、血管生成等生物学过程可能存在异常,促进异位内膜的存活和生长。
3、免疫异常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识别并清除逆流的子宫内膜细胞。但当免疫功能异常时,无法有效清除这些细胞,导致其黏附在卵巢表面并持续增殖。免疫调节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分泌失衡,可能进一步促进病灶发展。
4、激素水平异常巧克力囊肿的生长依赖雌激素刺激。高雌激素水平可促进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抑制其自然凋亡,导致囊肿逐渐增大。此外,局部组织对雌激素敏感性增高也可能加剧病情进展。
5、医源性因素盆腔手术如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等操作中,若子宫内膜碎片意外种植于卵巢表面,可能形成继发性巧克力囊肿。术后炎症反应和瘢痕形成可能为内膜细胞提供生长环境。
日常应避免过度劳累,减少剧烈运动以防囊肿破裂。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性生活痛或不孕等症状,需通过超声、磁共振或腹腔镜检查明确诊断。治疗需根据年龄、生育需求及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方案,包括药物抑制雌激素分泌或手术切除囊肿等。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