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上的小孔可能与先天性耳前瘘管、局部感染、皮脂腺囊肿等原因有关,需结合具体表现综合判断。若小孔无明显症状,通常无需处理;若出现红肿、渗液等异常表现,建议及时就医。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胚胎发育时期耳廓形成过程中闭合不全所致,属于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此类小孔多位于耳轮脚前方,表现为皮肤表面的微小凹陷或开口,通常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随局部瘙痒感。若未发生感染,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局部感染可能因细菌侵入小孔引发炎症反应,表现为红肿、疼痛或渗出脓液。这种情况常见于日常清洁不足或反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易在此处繁殖。感染初期可遵医嘱外用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若形成脓肿则需切开引流。
皮脂腺囊肿多因毛囊堵塞导致皮脂潴留形成囊性结构,可能表现为耳部皮肤小孔并伴有豆腐渣样分泌物。囊肿较小时可通过维A酸乳膏等药物促进角质溶解,若体积增大或反复感染,需手术完整切除囊壁。日常需避免挤压囊肿,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建议观察小孔周围是否出现红肿热痛、异常分泌物或体积增大等情况。若伴随听力下降、耳道流脓等症状,需排除中耳炎等疾病。注意不要自行用不洁工具探查小孔,以免引发继发感染。日常保持耳部清洁,避免佩戴过紧的耳部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