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酸痛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性因素有关。生理性原因常见于剧烈运动、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等,病理性因素则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1、生理性原因
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后,肌肉组织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堆积,会刺激神经末梢引发酸痛感。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能因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肌肉缺血,引发酸痛。这类酸痛通常在休息、热敷或按摩后逐渐缓解,无需特殊治疗。
2、感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登革热等病毒感染时,病毒产生的毒素会引起全身肌肉炎症反应,表现为广泛性肌肉酸痛,常伴随发热、乏力等症状。细菌感染如布鲁氏菌病也可能导致肌肉疼痛,需进行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如奥司他韦颗粒、多西环素片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疾病因自身抗体攻击肌肉组织,导致肌肉炎症和纤维化,表现为持续性的对称性肌痛伴肌无力。治疗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片等免疫抑制剂,配合定期复查肌酶谱和肌电图。
若肌肉酸痛持续超过1周,伴随红肿热痛、肌无力或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到风湿免疫科或感染科就诊。日常应注意运动后做好拉伸,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久坐人群每小时需活动5-10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