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进而引发的贫血类型。它是全球最常见的贫血形式,主要表现为红细胞数量减少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影响氧气的运输能力。
缺铁性贫血是指机体储存铁耗尽后,血红蛋白合成原料不足引起的贫血。铁是血红蛋白的核心成分,负责携带氧气至全身组织。当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时,骨髓无法生成足够的血红蛋白,导致红细胞体积变小、颜色变浅。铁摄入不足常见于挑食、素食者或营养不良人群;吸收障碍可能与萎缩性胃炎、乳糜泻等疾病相关;慢性失血则是女性月经过多、消化道溃疡出血或痔疮反复出血的主要原因。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因铁需求增加也易患病。
早期表现为皮肤苍白、乏力、头晕,活动后心悸气促。严重时可出现口角炎、匙状甲、异食癖等特异性体征。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系统症状。血常规检查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低于80fl。血清铁蛋白检测是反映铁储备最敏感的指标,常低于15μg/L。必要时需进行骨髓穿刺检查,可见细胞内铁和细胞外铁减少。口服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补铁药物是主要治疗方式,疗程需持续至血红蛋白正常后4-6个月。同时应治疗原发病因,如妇科疾病或消化道出血。预防需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摄入,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建议高风险人群定期监测血常规检查。
日常应注意膳食均衡,避免浓茶、咖啡等影响铁吸收的饮品。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需遵医嘱规范治疗,自行服用铁剂可能导致铁过载等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血红蛋白和铁代谢指标,确保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