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出现发热时,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液治疗等方式帮助退烧。具体措施需根据体温高低及伴随症状决定,若持续高热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应尽早就诊。
1、物理降温体温在38.5℃以下时,可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使用冰袋冷敷额头。此方法通过促进体表散热降低体温,但需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
2、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混悬液、双氯芬酸钠栓等退烧药。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作用,用药后需观察出汗情况,避免脱水。
3、补液治疗发热期间应多喝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补充因出汗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加重体温升高。建议每小时摄入100-200ml液体,可选择淡盐水或稀释果汁。
若持续高热超过3天不退,或出现抽搐、意识模糊、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前往医院查明病因。就医后可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是否存在细菌或病毒感染,必要时需静脉补液或使用抗生素治疗。退热期间应保持房间通风,穿着宽松衣物,避免过度捂汗导致体温骤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