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原因包括心脏疾病、过度劳累、电解质紊乱、脑血管疾病以及药物因素等。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导致心脏骤停或呼吸循环衰竭,进而引发猝死。
1、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是猝死的主要病因。心肌梗死会导致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心肌细胞缺血坏死,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会使心脏失去有效收缩能力,数分钟内即可造成死亡。
2、过度劳累长期高强度体力劳动或精神压力过大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这种状态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心脏负荷,严重时可引发心源性猝死。部分患者在猝死前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预警症状。
3、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失衡会干扰心肌细胞电活动。血液中钾离子浓度低于3.0mmol/L时,可能引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这种情况在剧烈呕吐、腹泻或使用利尿剂后较为常见。
4、脑血管疾病脑干出血、大面积脑梗死等病变可能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当颅内压急剧升高导致脑疝形成时,可能造成呼吸心跳骤停,这类猝死常伴随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等症状。
5、药物因素过量使用肾上腺素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或滥用毒品可能干扰心脏传导系统。某些药物会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增加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的风险,这种情况在联用多种药物时更易发生。
预防猝死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体检项目,尤其是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需加强筛查。日常应避免熬夜、戒烟限酒,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建议普通民众学习心肺复苏技能,掌握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方法,为抢救争取黄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