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后的应急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停止进食、催吐导泻、补液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及时就医等。具体措施需根据中毒程度及患者情况选择,必要时需立即送医。
1、停止进食
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摄入可疑食物,避免继续加重胃肠道负担或毒素吸收。同时注意观察症状变化,记录不适出现时间和具体表现。
2、催吐导泻
若中毒时间较短(1-2小时内),且患者意识清醒,可饮用温盐水刺激咽喉催吐,减少毒素吸收。但若误食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或已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情况,禁止催吐,以免引发吸入性肺炎或加重黏膜损伤。
3、补液治疗
频繁呕吐腹泻易导致脱水,可少量多次补充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每小时补充100-200毫升液体为宜,若出现尿量减少、口干舌燥等脱水症状,需静脉补液。
4、药物治疗
细菌性食物中毒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双歧杆菌调节菌群,诺氟沙星等抗生素控制感染。但非细菌性中毒或病因未明时,需避免盲目使用止泻药或抗生素,防止掩盖病情。
5、及时就医
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或孕妇、儿童、老人等特殊群体中毒,需立即送急诊。就医时携带可疑食物样本或呕吐物,便于检测病原体类型。
食物中毒后需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不建议自行服用民间偏方或过量止痛药物,以免干扰临床判断。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变质或未煮熟食物,出现集体中毒事件需及时上报卫生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