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桃子后身上起疙瘩可能是过敏反应,但也可能与桃子表皮的刺激或其他因素有关。这种情况通常需要结合具体表现和既往病史综合判断。
桃子过敏属于食物过敏的一种,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桃子中的某些蛋白质识别为有害物质时,会引发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导致组胺等炎性介质释放,出现皮肤丘疹、瘙痒等表现。这类反应通常发生在进食后数分钟至2小时内,严重时可伴有嘴唇肿胀或呼吸困难。
部分人群可能对桃子表皮的绒毛产生接触性刺激反应,这种物理刺激可能引发局部皮肤出现红色划痕样隆起。这种非免疫反应引起的皮肤改变通常局限于接触部位,且症状消退较快。若同时食用其他高致敏食物如芒果、海鲜等,也可能出现交叉过敏反应。
日常出现此类情况建议暂停食用桃子,用清水清洁接触部位。若皮疹持续扩散或出现胸闷、喉头紧缩感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过敏原检测。保持饮食记录有助于识别过敏食物,就诊时可向医生提供详细的症状发生时间和食物摄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