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时每口食物一般建议咀嚼15~30次,但具体次数需根据食物种类适当调整。充分咀嚼有助于促进消化吸收,并减少胃肠道负担。
1、固体食物如肉类、蔬菜、坚果等质地较硬或纤维较多的食物,建议每口咀嚼25~30次。这类食物需要更充分的机械研磨,将大块食物分解成细小颗粒,便于胃酸和消化酶接触,从而提高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利用率。
2、软质食物如米饭、面条、土豆等较软的主食,通常咀嚼15~20次即可。此类食物虽然质地较软,但充分咀嚼可促进唾液淀粉酶与食物混合,提前启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过程,有助于减轻饭后血糖波动和腹胀感。
3、流质食物如粥类、汤品等无需咀嚼的饮食,仍需在口腔内稍作停留,通过舌头搅拌与唾液充分混合后再吞咽。这不仅能帮助润滑食道,还能让味觉神经向大脑传递饱腹信号,避免进食过量。
日常饮食中需注意细嚼慢咽,每餐进食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为宜。对于儿童或消化功能较弱者,可适当增加咀嚼次数。若长期存在进食后腹胀、反酸等不适,建议及时到消化科就诊检查,排除胃肠道疾病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