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熬制方法通常包括选材与器具、浸泡时间、火候控制、煎煮次数以及药液处理等步骤,正确操作有助于保留有效成分。具体操作需根据药材特性调整,部分药物可能存在特殊煎煮要求。
1.选材与器具煎药前需选用砂锅、陶瓷锅等惰性容器,避免铁锅或铝锅与药材发生化学反应。煎煮前剔除杂质,大块药材可适当捣碎以增加接触面积。
2.浸泡处理药材需用凉水浸泡30-60分钟,水量以高出药面3-5厘米为宜。种子类或矿物类药材可延长浸泡时间,使细胞充分吸水膨胀,便于有效成分溶出。
3.火候控制煎煮时先用武火(大火)快速煮沸,后转文火(小火)维持微沸状态。解表类药物煮沸后煎15-20分钟,补益类药材需维持40-60分钟,含挥发油的药物需缩短煎煮时间。
4.煎煮次数每剂中药通常煎煮两次,首次煎煮完成后分离药液,重新加水进行二次煎煮。两次药液混合后分次服用,可提高成分提取率。
5.药液处理煎煮完成后立即用纱布过滤,避免药渣长时间浸泡导致成分变化。药液宜趁热过滤,冷却后胶质成分凝固可能影响过滤效果。
煎药过程中需注意特殊药材处理,如矿物类需先煎20分钟,芳香类药材需后下,粉末状药材应包煎。煎煮器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洗,避免不同药方残留物相互影响。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药材煎煮,对于代煎服务需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煎煮过程中出现药液异常变色或气味时应停止使用并咨询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