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作为中医疗法的一种,一般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调节气血、止痛等功效和作用。其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对人体产生多方面的调节效果。
1、疏通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若经络受阻则可能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针灸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可促进经络畅通,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从而缓解肢体活动受限或不适感。
2、调和阴阳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多由阴阳失衡所致。针灸能调节机体阴阳状态,例如针对阴虚火旺引起的失眠多梦,可通过滋阴穴位调节;对于阳气不足引发的畏寒肢冷,则可选取温阳穴位施治。
3、扶正祛邪
针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增强人体正气(免疫力),又可驱除病邪(致病因素)。对于反复感冒等正气不足者,针灸可提升卫外功能;针对外感风寒等实证,则可发散表邪。
4、调节气血
通过刺激不同穴位,针灸能改善气血运行状态。如针对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针灸可活血化瘀;对于气血亏虚导致的头晕乏力,则能补益气血,促进脏腑功能恢复。
5、止痛
针灸通过促进内啡肽等镇痛物质释放、阻断痛觉传导、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多重机制发挥止痛效果。临床常用于缓解头痛、关节痛、神经痛等多种疼痛症状,且具有见效较快的特点。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根据个体情况辨证选穴。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酸胀、麻木等正常针感,若出现晕针等异常反应需及时处理。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针灸治疗,并注意治疗后的局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