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骨质疏松的因素有哪些

何静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省人民医院 三甲

骨质疏松可能是由年龄增长、激素变化、营养不良、缺乏运动、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的,具体存在个体差异,建议就医明确病因后治疗。

1、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骨代谢平衡被打破,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导致骨量逐渐下降、骨微结构破坏,这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生理性原因,多见于65岁以上人群,可能伴随身高变矮、轻微外力骨折等症状。日常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延缓骨量流失。

2、激素变化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男性雄激素减少,均会加速骨吸收。此类患者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脊柱变形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抗骨吸收药物,必要时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3、营养不良

长期钙、维生素D摄入不足会影响骨基质矿化,导致骨强度降低。患者可能出现骨痛、乏力等表现。日常需增加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摄入,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碳酸钙D3片、骨化三醇软胶囊等补充剂。

4、缺乏运动

体力活动不足会减少骨骼的机械刺激,导致成骨细胞活性下降。此类人群易出现全身骨痛、易骨折等问题。建议逐步增加快走、太极拳等负重运动,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以刺激骨形成。

5、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等药物会干扰骨代谢,引发继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在使用药物数月后出现病理性骨折。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并配合阿法骨化醇软胶囊、鲑降钙素注射液等药物治疗。

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若已出现驼背、反复骨折等症状,应及时到内分泌科或骨科就诊,通过X线、骨代谢标志物等检查评估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避免盲目补钙或自行用药。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