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呈茶色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肝胆疾病、溶血性疾病、尿路感染或结石等病理性原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日常饮水量不足或摄入某些食物药物可能引起尿液颜色改变,但排除此类因素后需警惕疾病可能。
1、生理性原因饮水量过少可能导致尿液浓缩,颜色加深呈现茶色。此外,大量食用胡萝卜、甜菜根等含天然色素的食物,或服用维生素B₂、利福平等药物,也可能导致尿液暂时性变色。此类情况通常在调整饮食或停药后恢复正常,无其他不适症状时可暂时观察。
2、肝胆疾病肝炎、胆囊炎、胆道梗阻等疾病可能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使尿液中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患者可能伴有皮肤黄染、陶土色大便、右上腹疼痛等症状。一般需要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片、消炎利胆片、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药物进行治疗,严重胆道梗阻者可能需手术解除梗阻。
3、溶血性疾病蚕豆病、输血反应等溶血性疾病会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血液中游离血红蛋白经肾脏滤出形成血红蛋白尿。患者常伴随发热、腰背酸痛、贫血等症状。急性发作期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醋酸地塞米松注射液等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贫血者可能需输注洗涤红细胞。
4、尿路感染或结石泌尿系统感染可能导致尿液混浊,若伴有出血则血红蛋白分解会使尿液呈褐色。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移动时划伤黏膜,可引起血尿并伴有剧烈腰痛、排尿刺痛等症状。通常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结石较大者需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若发现尿液持续呈茶色且伴有皮肤发黄、腹痛、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到泌尿外科或肝病科就诊,完善尿常规、肝功能、腹部超声检查等检查。日常应注意保持每日2000ml左右的饮水量,避免憋尿,慎用可能损伤肝脏或泌尿系统的药物。确诊疾病后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切勿自行使用偏方或中断治疗方案。